【编者按】中共苏州市委研究室《调研与参考》2022年第41期刊登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教授等的文章《加快推进数字平台赋能制造业创新集群发展的建议》。作者从引进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进数字平台集群化发展、以5G试点城市为契机、注重专业人才培育、坚持规范和发展并重五个方面为推动数字平台赋能制造业创新集群发展建言献策。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加快推进数字平台赋能制造业创新集群发展的建议
段进军、玄泽源
制造业是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目前,制造业正处于从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数字平台经济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推动苏州从制造业大市迈向制造业强市的有效途径。总体来看,苏州互联网平台赋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数字平台发展的集聚程度还远远不够,数据孤岛现象较为普遍,平台创新功能有待提升。在苏州提出产业创新集群重大战略背景下,如果没有数字平台赋能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就难以实现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目标。因此,为了推动平台经济高质高效赋能制造业创新集群的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引进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制造产业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苏州以打响“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为目标坚持需求牵引、创新驱动、标杆引领,让工业互联网融入苏州4万亿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血脉。2021年,苏州创建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10个,入选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56家,获评省级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示范企业71家,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319家。累计通过省五星级上云评定企业49家,位列全省第一。85家企业列入省级工业互联网资源池,7个板块入围省工业互联网示范工程“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基地名单,占全省总数50%。但工业互联网平台集聚区仍呈现数量少、分布散、联系弱的特点。为了适应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需要,进一步优化智能制造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需要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推动智能制造数字资源与企业深度对接。①在落实《苏州市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基础上,强化平台经济主体培育,打造一批互联网平台企业。围绕苏州市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全、体系完善等特点,提供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引进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解决方案服务商、系统集成商等龙头企业,形成细分领域的工业操作系统,为苏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②推进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平台、特色型平台、特定技术领域专业型平台建设。在苏州优势产业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率先培育跨界数字平台集群,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以业务为纽带的平台集群推广模式。③以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数字平台企业的集聚。2021年深圳、南京、杭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深圳为9013亿元、同比增长13.9%,杭州为6933亿元、同比增长22.4%,南京为6702亿元、同比增长13.6%,而苏州的整体软件产业规模仅为1727亿元(2020年)。苏州要对标国内、国际一流软件名城,进一步聚焦和提升工业软件特色化发展,加快软件园区载体建设和培育本土龙头软件企业,推进软件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二、加快推进数字平台集群化发展深度赋能产业创新集群
当前苏州平台经济聚集状况不明显,未形成明显的平台经济生态群落,行业沟通方式多以“点对点”“点对群”方式协同互通,远未达到“群对群”(数字平台集群和制造业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模式,平台经济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难以体现。建议切实推进数字平台集群化建设,加快平台经济集群与产业创新集群的融合。①通过资金扶持与政策引导等方式,借鉴乌镇虚拟产业园、阿里淘工厂等代表性虚拟产业集群建设经验,对标杭州建设跨界“虚拟”产业园的发展模式构建区域跨界虚拟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平台,依托集群内龙头企业,搭建面向苏州大市和全行业的集群虚拟化平台,推动工业企业数据向云端迁移,形成平台经济的集群化,以及与制造业集群的深度融合。②率先探索建立社会资源整合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以价值共同创造为核心理念培育平台经济主体,进而形成以产业价值链为延伸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集群。③依托苏州国家级开发区产业集群,建立“互联网+科技+制造业”共享服务基地。鼓励引导平台企业或第三方机构发起,支持姑苏实验室、南京大学(苏州)、苏州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本地科研机构,与大学联合技术优势开展云端产前研发、中试和智能化生产,依托互联网形成技术研发链,通过整合科研技术、研发人才和企业中试设施资源,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降低技术创新风险,支撑相关产业链良性发展。④积极通过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方式鼓励国内外知名互联网平台企业在苏州设立分部或区域中心,面向苏州制造业企业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服务。
三、以5G试点城市为契机夯实平台经济的成长基础
“十四五”期间,苏州计划重点推进新基建及相关产业项目620个,总投资7500亿元。以新基建为主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未来苏州的投资热点,也是构成苏州未来平台经济集群与制造业集群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近日,江苏省工信厅公示省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培育对象,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吴江经开区、相城经开区等四家入选,苏州入选数全省第一。5G融合应用是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引擎。“5G+工业互联网”是通过5G等技术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苏州作为国家首批5G试点城市,要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学习借鉴深圳、杭州等地“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经验,为平台经济和工业数据的安全流动提供硬件支撑。同时,要设立制造业设备数字化改造专项补贴基金,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展网络化、智能化设备改造,提高制造企业设备数字化率和数字化设备联网率,进而提升制造业智能化生产和管理水平。实施行业标杆示范培育工程,支持重点企业创建国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发挥示范引领和产业集聚作用。
四、注重专业人才培育完善人才服务和激励政策措施
数字赋能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及团队的高效协作。2021年,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协同苏州大学申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名单,但苏州在互联网平台方面专业人才特别是一些复合型人才仍很缺乏。要引导苏州市内高校通过课外实践、企业联合培养等方式共同培养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积极为各类型人才定期开展平台技能培训并提供交流活动;完善人才服务和激励政策措施,从社保补贴、住房、落户、融资等方面多措并举,引进和留住发展急需的数字经济人才和交叉学科人才;组建专业人才团队,聚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形成合力,为企业智能制造提供咨询与保护服务,共同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升级。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国内互联网龙头企业纷纷裁员,市场互联网人才供给增加,苏州可以抓住这样机会,适时出台专项人才政策,为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五、坚持规范和发展并重合理引导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加快构建极具活力、创新力的制度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平台企业提升行业竞争能力。苏州要率先积极探索数据资源交易权、制造能力动态配置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完善基于实时数据的风险防控和信用评价规则,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体系,打造智能制造的苏州模式与苏州体系。建立健全平台经济发展的监管机制,成立平台经济行业协会并联合立法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行业应用规范,督促平台运营企业及应用企业落实安全要求,完善技术手段,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开展平台可信认定,健全平台企业信用监督与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制度,定期对市内工业服务平台开展安全评估和抽查,并向社会发布平台商和服务商白名单。构建企业主体、政府监管的制造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责任体系,按照谁运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管,建立权责一致的平台监管体系。
(作者:段进军,东吴智库执行院长,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教授、博导;玄泽源,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