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调研通报》2022年第36期刊登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的文章《疫情防控背景下促进农业生产的政策建议》。文章从强化农资运输保供、强化农产品产销对接、强化农业生产服务、抢抓农业发展新机遇四个方面为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三农”的影响建言献策。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疫情防控背景下促进农业生产的政策建议
方世南
农产品生产供应是战胜疫情的物质基础,科学防控疫情是农业农村稳定发展的前提,两者相辅相成。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生产和流通产生了一定影响,要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高度重视“三农”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实际问题,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三农”的影响。
一、强化农资运输保供
农资属于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做好农资物流畅通对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意义重大。当前,部分地区还存在疫情防控层层加码,导致农资、饲料、农药等运销“最后一公里”运输受阻,蔬菜、家禽等“菜篮子”产品流通受阻和终端配送困难等问题,对春耕生产产生较大影响。要将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及其生产原料、农机及零配件纳入重点物资运输保障范围,优先发放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优先承运、优先装卸、优先查验、优先放行。对需要跨区域转运的农机及配件等,要积极协助农机企业和服务主体办理通行证,“点对点”开展作业服务。对运输化肥等农用物资船舶要实施优先引航、优先过闸、优先锚泊、优先靠离泊措施,确保航道畅通运转。
二、强化农产品产销对接
要大力恢复“菜便于行达天下,货畅其流天地宽”的市场流通格局,切实解决农产品滞销和城市居民菜篮子问题。在继续发挥网络销售作用的同时,探索在邮政系统建立快递队伍帮助推销农产品的创新举措,从金融扶农、销售助农、寄递帮农、保险惠农等方面,促进邮政部门全面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生活场景,为农民提供综合高效的农产品寄递物流服务,以及储蓄、交易结算、贷款、理财、保险、证券等综合金融服务。同时,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销售网络体系,解决农村菜农果农茶农、水产专业户销售困难。目前志愿者参与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和居民菜篮子问题还不够,要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农产品销售作用,招募和组织农产品助销志愿者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征集意见,精准把握农户滞销情况,借助网络平台和社交平台及时发布农产品滞销信息,对接收购商做到有效服务各类市场,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此外,要将农产品销售网点更多地布局于面广量多的社区,以更好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和服务居民菜篮子问题。
三、强化农业生产服务
要深化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服务,帮助支持农业企业恢复生产,协助解决农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为农业企业开展农产品新零售提供协助,帮助农业企业寻求新的市场机会;加大惠农政策宣传,帮助农业企业自强“自救”,提振农业企业发展信心。要加大农产品直送服务,建议市县联动,部门协同,以区县市为单位,明确品类、供应能力、供应方式、供应范围等要素,建立信息资源库并进行动态管理,使全市所有有能力进行农产品直送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做到“一张网”集聚,确保平时用得上,急时叫得应。要拓展薄弱村增收渠道,面对电商平台+基地直供、“无接触”宅配等新服务的出现,东山、金庭等乡镇要抓住农产品供应模式进阶迭代的机会,利用自身农产品质量可靠、集中采集方便等优势,集聚本地资源,以薄弱村产业扶持资金为基础,探索组建农产品直供平台甚至开设直播,乡镇干部当主播,参与农产品供应链运营。要加快城市大脑农业平台建设,此次疫情对城市大脑农业农村系统平台数字驾驶舱和运用场景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利用一切新技术,加强信息整合与共享,倒逼政府流程再造,加快构建农业农村领域快速反应体系,提升服务质效,提高疫情防控能力和水平。
四、抢抓农业发展新机遇
此次疫情暴露出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同时危机中也孕育着机遇,应客观全面分析疫情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有利机遇,助推农业生产。促进农产品电商更好发展,此次疫情以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流通销售体系,在农产品供给中承担了救火队角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众多生鲜电商平台经过疫情的洗礼和考验,将不断占领传统商超市场份额,要加快培育本地农产品电商。推广运用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这不仅能避免农户聚集,节省劳动力,同时由于其喷洒雾化程度高,农药利用率提高,还可以提升农田病虫害防治效果,降低作物农药残留。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从消费端来看,疫情使消费者对于食品卫生关注度得以提升,消费者在疫情期间养成的生鲜类产品线上消费习惯,有望在疫后继续保持;要强化农产品冷链体系特别是冷冻藏能力建设,推动食品冷链相关生产、运输、仓储等环节可持续发展。注重中药种植和加工,疫情过后,人们对健康问题更加重视,市场对中医药需求会显著提升。要加速其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环节的规范化和科技化,依托中药种植产业发展中药材种植园观光、种植养殖基地的数字化提升等领域。
(作者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