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决策咨询
调研与参考 | 段进军等:把北向拓展带打造成为苏州区域发展战略轴心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04-21

【编者按】中共苏州市委研究室《调研与参考》2022年第40期刊登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教授等的文章《把北向拓展带打造成为苏州区域发展战略轴心的建议》。文章提出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苏州)打造成为市域范围内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战略轴心,以集聚资源、政策优势促进这一战略轴心带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利于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一种战略认同。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把北向拓展带打造成为

苏州区域发展战略轴心的建议

段进军、付双双

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施双循环战略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疏通国际和国内双循环的战略节点,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无疑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大活力。昆山、太仓、相城、工业园区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对接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建设,在交通等基础设施、产业创新发展和具体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展望未来,北向拓展带必将会成为苏州市域范围内最具增长潜力和创新活力,最能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并促进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战略轴心。今年苏州新年第一会确定“数字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主题,北向拓展带(苏州)无疑是落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最为重要的空间载体,相比市域范围内其他产业带和区域占据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此建议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苏州)打造成为市域范围内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战略轴心,以集聚资源、政策优势促进这一战略轴心带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利于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一种战略认同,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把北向拓展带打造成为沪苏融合发展的战略轴心

所谓战略轴心,就是在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对苏州市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集聚,产业创新、城市发展、对外开放起到极其重要的空间组织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任何产业带所无法代替的。这条北向拓展带与沪宁产业带基本吻合,如果把虹桥开放枢纽喻为龙头,苏州北向拓展带就是整个沪宁产业带的龙颈,它起到沟通龙头与龙身的重要作用,其受到龙头辐射最强,影响最大,带动作用最强。2021年北向拓展带所包括的苏州四地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0598.1亿元,同比增长11.9%,高于苏州全市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如果加上苏州高新区,占到苏州市GDP的54%(高新区是沪宁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21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昆山、太仓和苏州城区(包括相城和苏州工业园区)是流入上海市域通勤者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流入上海市域总量的72.4%、14.2%和5.3%;昆山、太仓还是上海市域流出通勤者的主要目的地,其流出量分别占总量的64.0%、15.6%。其中虹桥中央商务区跨城通勤群体的居住地分布在花桥、苏州城区、昆山城区、太仓城区等,特别是花桥占比超过一半。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北向拓展带(苏州)与上海一体化程度之深。

面向未来,苏州利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作用只会越来越强,承载实施数字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空间组织作用只会越来越强,其在苏州整体经济总量中占比只会越来越高。苏州发展产业创新集群是历史的选择,但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不是各区域自搞一套的小而全、大而全封闭体系,必须要有一个空间载体来承载这样的战略功能。北向拓展带无疑是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北向拓展带是上海向外辐射力的最强通道,是实现沪苏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轴心。北向拓展带作为沪苏融合的战略轴心,在集聚全球高端产业及要素集聚的同时,其辐射效应也会越来越强,必将带动苏州其他产业带和区域的发展。

二、把北向拓展带打造成为开放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轴心

在北向拓展带上有苏州开放性经济的三张名片,一是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二是昆山海峡两岸试验区;三是太仓中德产业园。除此之外,还有相城区中日(苏州)地方合作示范区。开放性经济是苏州的优势,要利用好这个优势,但必须要深刻理解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阶段和新特点。苏州开放型经济过去是由“外”到“内”,主要依靠“外力”推动的。进入新发展阶段,应该把“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作为推动新一轮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实现由“内力”驱动的开放,即由“内”向“外”的主动开放。

放眼世界,一个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是由该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营商环境决定的。大力发展产业创新集群也是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要把北向拓展带作为苏州开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轴心,集聚全球和中国的高端创新要素。在强调对高端要素、高端产业引进来的同时,也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一些失去竞争力的产业转移出去,特别是要考虑将苏州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积累的苏州发展模式和经验打包输出,就像当年新加坡在苏州建立工业园区一样。在新一轮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向世界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输出苏州模式和经验,为“一带一路”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作出苏州的贡献。

三、把北向拓展带打造成为制度创新的战略轴心

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一周年大会上,上海提出要做深做透政策制度创新的大文章,加快探索统筹跨境和离岸的政策制度,着力探索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机制、与离岸业务相匹配的政策环境、数据跨境流动储存的有效路径,使大虹桥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本土企业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加快探索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的政策制度,提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畅通完善进博商品的集散链路,共同打响“进口商品采购在虹桥”品牌。这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苏州必须要紧跟上海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规则和标准创新的步伐,实现与上海全面接轨。

北向拓展带(苏州)目前仍以传统的货物贸易为主,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进出口结构不合理,进口所占比例偏低,特别是离岸贸易等新业态的发展还很不充分。比如,北向拓展带的金融机构在层级上一般都是按地级市的城市能级来设定的,在国际贸易外汇管理、自由贸易账户开设等方面无法突破,借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源、平台、制度还不充分,影响了离岸贸易的收付汇。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这赋予其制度创新的重要地位,北向拓展带要利用好这一平台,充分发挥制度创新的引领作用。

四、把北向拓展带打造成为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战略轴心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关于北向拓展带的定位与苏州产业创新集群的建设完全吻合。上海提出要推动南向拓展带和北向拓展带协同发展,以数字技术助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以制造业升级为数字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空间;在整机和关键零部件协同、研发和产业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协同以及生产、展示和销售协同等方面继续加大探索力度,推动区域发展能级实现整体跃升。这也是我市推进数字时代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重点任务。

数字经济是苏州的短板,制造业是苏州的长板。把北向拓展带打造成为数字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战略轴心,这也是北向拓展带建设的重要目的,也是拉长长板弥补短板的重要选择。没有世界级的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北线拓展带的发展就不会成功。没有世界级的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发展就缺少必要的腹地支撑,也是不会成功的。北向拓展带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中承担着战略职责,一年来,北向拓展带充分依托自身的产业优势,积极寻求沪苏之间的产业公约数,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将生物医药作为“一号产业”,携手上海共同打造“最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又如太仓、相城全面融入上海“大飞机”产业链,围绕大飞机及配套产业发展、航空产业培育、核心技术攻关、新材料研发等领域,协同构建航空产业集群。北向拓展带的发展必须以产业创新集群为导向,实现制造业的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业的发展,最终把北向拓展带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发展的战略轴心。


(作者:段进军,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东吴商学院教授、博导;付双双,苏州大学档案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