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月28日,《苏州日报》刊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等的文章《让轨道交通成为展示江南文化的最美窗口》。文章表明,让轨道交通成为展示江南文化最美窗口对苏州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并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城市形象建设、产业集群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提升、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维度展开具体阐释。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让轨道交通成为展示江南文化的最美窗口
方世南 张玥 金铭
苏州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江南文化的代表性城市之一,自2021年1月起全面实施“江南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在全社会取得了良好反响。在新征程上,苏州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在聚焦主责主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发挥自身平台和资源优势,倾力打造“江南文化”品牌,让轨道交通成为展示江南文化的“最美窗口”。
交通是城市的动脉,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让轨道交通成为展示江南文化最美窗口,有助于将交通“动脉”转化为城市“文脉”,对苏州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城市形象建设、产业集群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提升、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让轨道交通成为展示江南文化最美窗口,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文明的延伸和城市文化的载体,对于城市文化的展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苏州作为江南地区的文化古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通过在轨道交通系统中融入江南文化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可以向公众展示苏州的传统工艺、建筑风格、园林景观等,增加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知,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让轨道交通成为展示江南文化最美窗口,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提升苏州城市形象和吸引力的现实需要。苏州是我国首个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地级市,对苏州而言,轨道交通就是一张展示自身形象和实力的亮眼名片。通过建构城市轨道交通文化,轨道交通化身成为一条移动的文化长廊,展示文化底蕴和人文雅韵的同时又提升了苏州的文化形象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江南特色的轨道交通又为往来苏州的人们提供了一条“坐一线,观一城、知一城”的渠道,吸引更多的人为苏州驻足,来苏州参观和投资。
让轨道交通成为展示江南文化最美窗口,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动文旅等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苏州是我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美丽山水城市,凭借“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被誉为“人间天堂”。轨道交通在规划城市交通线路时主动与旅游景点相连接,成为展示江南文化的窗口,既能有效增加景点的可访问性和曝光度,又能促进文旅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使游客能够轻松、便捷地到达景区,提升景点的吸引力和游客的体验感、满意度。另外,游客的参观、体验和消费又能促使文创、餐饮、住宿、购物等与文旅密切相关的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让轨道交通成为展示江南文化最美窗口,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现实需要。2022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要“顺应城市发展新趋势,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建设、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减少城市拥堵和污染,为居民提供更加良好的生活和出行环境。充满水乡风情、园林艺术等江南特色的车站建筑和空间设计在广泛唤起乘客们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过程当中,又可以为他们带去人文艺术和精神上的美的享受。技术创新、智慧赋能的轨道交通运营和管理,优化和提升了出行服务,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让轨道交通成为展示江南文化最美窗口,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区域共有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家园,集中反映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具有强烈的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市场吸引力、思想影响力与心理驱动力,构成了江南文化的软实力,也是自古及今推动江南地区持续发展的强大内驱力。于今年6月开通运营的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是苏州首条市域轨道交通线路、也是苏州轨道交通线网中首条与上海轨道交通线网对接的轨道交通线路、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示范工程。它的贯通有效改善了江南地区交通网络的连通性和便利性,有助于加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产业互补和资源共享。同时,11号线全线车站空间采用全新的设计理念,通过场景营造,配合科技手段,以音视频、昆曲、游戏、艺术装置等作为输出途径,全力打造具有江南特色的沉浸式文化车站,使其成为展现江南文化底蕴和城市面貌的新窗口。此外,苏州轨道交通秉承“建地铁就是建城市”的理念,大力开展产城融合的TOD开发,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激发轨道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谋划空间开拓,助推城市面貌、功能焕新升级,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实践。
江南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苏州轨道交通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展示江南文化的窗口,要聚焦园林艺术、水乡风情、文化遗产、传统工艺、文学艺术和精神特质等方面的传播与展示。
展示闻名中外的江南园林艺术。江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园林艺术而闻名,苏州更是被誉为“园林之城”。苏州轨道交通充分擦亮这一名片,将苏州园林的特色和元素充分融入轨交站点的设计之中,如假山、廊桥、水池等景观,这使得轨交站点本身就成了一个展示园林艺术的空间。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苏州火车站站的“园林意象”艺术墙将缩小版的苏州园林搬进了室内,朱红的雕窗、碧水的池塘、苍翠的竹子、有趣的假山,可谓意趣十足。同时,苏州轨道交通线路经过了苏州市内许多著名的园林景区,如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这些园林景区是苏州园林艺术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设计风格。通过轨道交通,人们可以沿线欣赏到这些园林景区的美景,感受到园林艺术的魅力。预计2024年运营的轨道交通6号线31座站点中将有14座紧邻苏州园林而建,包括虎丘、拙政园等。建成后,将给乘客带来“出站即园林”的美好体验。
展示温婉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江南地区以其水乡风情而著名,苏州的古运河和小桥流水更是典型代表。在苏州轨道交通中,可以通过装饰设计、场景营造等展示江南水乡的特色,如水上民居、船只、水乡风貌等。2号线的山塘街站内,通过简单的艺术墙把山塘街的“石狸猫”“石板桥”以及12个月的美景直观地展示出来,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不禁让人对山塘街的古色古香浮想联翩。带着此番印象,步入山塘街,“水港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的江南水乡风韵更是扑面而来,使得往来行人置身在繁华林立的商铺中、河街相邻的街巷里流连忘返。5号线则以“水韵姑苏”为主题,以弧线造型打造如水波律动的地下空间,并从苏州水系河流倒映出的城市影像中提取出橙、黄、绿、碧、蓝五种色彩加以装点,颇有写意姑苏的意味。
展示丰富多彩的江南文化遗产与传统工艺。江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苏州博物馆、苏州文庙等;也产出了许多技艺精妙的传统手工艺术,如苏绣、缂丝、泥塑、桃花坞木版年画、灯彩、盆景等。在苏州轨道交通中,人们可以通过艺术装饰、展示板、视频等方式了解江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成就。5号线灵岩山站将古建梁架结构作为设计元素运用到空间造型当中,创造深层次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木渎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设有《姑苏十二娘》艺术墙,表现吴地女性的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索山桥西站以“绣美高新”为主题,布置了多幅名家苏绣作品及艺术景观装置,并应用数字互动及全息裸眼技术,展现高新区历史悠久的苏绣文化。
展示诗画江南的文学艺术。江南地区孕育了许多文学艺术的瑰宝,如苏州评弹、昆曲、诗歌等等。苏州轨道交通借助音乐、诗歌、艺术品、在线栏目等媒介,向来往行人进行传播和展示。5号线花墩站等6个车站在今年夏天推出的升级版纳凉区内将吴语、昆曲等元素融入装饰,比如华莲站纳凉区以《“昆曲”苏州》为主题,不间断播放昆曲、评弹等经典曲目,许家桥站纳凉区以《“闲话”苏州》为主题,软糯婉转的苏州方言与装饰墙画上的旧时纳凉场景图案相映成趣,让人回忆起儿时夏日的美好。2022年苏州轨道交通推出有声文化栏目《乘着地铁去读诗》,内容以诗歌为主线介绍苏州轨交沿线重要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等,带领市民乘客利用轨交出行的碎片时间品读诗歌、走近经典,领略千年古城的秀美风光、了解东吴旧地的人文底蕴、感受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展示昂扬向上的江南精神特质。江南文化不仅是历史赋予江南地区的厚重底蕴,更是一种胸怀天下、开拓创新、开放包容、追求卓越、和谐自然、精细雅致的强大精神力量,千百年来推动着苏州从过去走向现在并迈向未来。它孕育了苏州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与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并在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以“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为代表的“三大法宝”,不断团结和引领全市人民求真务实、敢为敢闯,为中国精神谱系注入了别具一格的苏州元素。它以“来的都是客”,甘当“店小二”的开放包容之心营造良好的创业和营商环境,栽下“有本地人文特色的梧桐树”,欢迎八方凤凰来。它以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以及产业链集群化和高端化,注重大国重器的创新建设,同时呼唤各行各业能工巧匠。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涵养出江南知性儒雅的文化气质和精致优雅的生活方式。而这些特质都能够从苏州轨道交通的路线规划、设计制造、空间打造、文化建设等方面得到体现。苏州轨道交通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城市的动脉,不仅注重绿色低碳环保的设计和建设,而且有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技运用,在一城一地的发展之上兼顾城市空间规划和功能提升以及周边城市的共同发展,以高品质高质量的苏州制造和江南文化品牌“双针齐下”绣好苏州“双面绣”,让水秀山灵的苏州这座东方古城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散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古韵今辉。
(作者方世南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专家咨询团专家;张玥系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金铭系苏州轨道交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相关链接:引力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