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学术研究
周义程等:新时代社会文明的“一核一主多元”式共建逻辑
发布时间2022-03-11

【编者按】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了东吴智库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周义程教授等的文章《新时代社会文明的“一核一主多元”式共建逻辑》。文章指出“一核一主多元”(“1+1+N”)式共建逻辑是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本思路,其突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坚持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作用,既能确保社会文明建设的价值彰显与作用实现,亦能架构起协调有序的社会文明协同共建逻辑,进而全面提升社会文明建设效能。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新时代社会文明的“一核一主多元”式共建逻辑

周义程 胡雯

文明城市是对一座城市综合实力、治理水平、文明涵养和发展活力的全方位考量。从硬性指标到软性指标、从城市建设到市民素质等多方面的高要求,无不使各地政府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创建高潮。“一核一主多元”(“1+1+N”)式共建逻辑是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本思路,其突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坚持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作用,既能确保社会文明建设的价值彰显与作用实现,亦能架构起协调有序的社会文明协同共建逻辑,进而全面提升社会文明建设效能。

一、突出一个核心:坚持党建引领

作为“中国之治”核心元素的党建引领,是社会文明建设创新的结构性前提。社会文明的构建离不开党组织的领导,因此,要以党建引领为依循,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导向,深入探寻“党建引领文明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

以“党建引领”凝聚社会力量。我们党是具有坚定文化自信、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社会文明的追求是有旗帜有方向的。以党建引领社会文明建设,为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定向”“立心”“固本”。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神聚气、示范表率的作用,完善“街道党工委一社区党委一小区党支部一楼栋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深入整合党内资源、积极培育志愿队伍,借助“以党建促服务、以服务促认同”的方式凝聚社会建设力。

以“党建引领”协调利益关系。党组织可以借助协商民主来协调社会治理共同体中的利益关系,积极动员各建设主体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而形塑共同目标、凝聚建设共识。党建引领既体现在通过协商决策破解多元主体间“各行其是”的碎片化“创城”困境,最大限度推进协调共建和培育文明因子,又体现在通过党建引领促使街道社区、驻地单位、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以及公民个人等多个行动主体间进行关系调适,为构建整体性、系统性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二、注重政府引导:筑牢文明底线

社会文明建设主体复杂多元,无论是利益选择抑或价值追求都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自身职能,即由“管控”向“引导”转变,培育多元共建的价值认同,搭建文明共建的行动框架。

重视价值理念层面的引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地方政府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要加强思想引领、注重道德培育,尤其是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方式和载体的创新。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创城”的正确认知,即文明城市的创建不只是政治锦标赛中的一项指标,更多地是为了提升公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另一方面,政府要借助媒体宣导,唤醒公民参与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价值主体意识,进而激发其自觉参与“创城”的积极性。

重视共建行为层面的引导。地方政府是持续推进“创城”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实践推动力量,更是保障“创城”成果可持续的重要管理力量。一是要以科学有效的合作机制加强对共建行为的引导。政府要积极搭建民主协商平台,赋予各方行动者平等参与共建文明城市的权利,凝聚共建共识、形成集体性价值偏好,确立“创城”的规则与底线;二是要以严密高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共建行为的约束。政府要一以贯之落实督查机制,细化文明指数测评,健全奖惩体系,提升对不文明行为治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定期开展文明建设情况考核并发布文明行为公告,以引导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

三、强调多元参与:打造共建格局

群众是“创城”的主力军,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文明城市共建,既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内在要求,更是回应“一核一主多元”式共建逻辑以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础。为了激活多元主体建设的内部活力,有必要从厘清职责定位及构建数字平台两方面来进行考虑。

厘清多元主体的职责定位。社会文明建设的各方行动者之间应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借助对话协商、合作互信等制度规范,吸纳其他社会主体参与文明城市创建过程,形成权责分明、富有活力的社会文明共建网络。同时,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和社会化方向,利用企业、社会组织等在文明素养提升、群众性文体活动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方面的专业优势,挖掘社会资源、强化共建合力,以使文明创建行动向纵深推进。

构筑多元共建的数字平台。

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优势,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多元主体参与共建相融合,借助数字化平台实时发布文明城市创建的志愿服务活动信息,高效动员有意愿、有能力的社会主体参与其中,同时依托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对“创城”志愿活动进行大力宣介,以扩大共建文明城市的社会影响力。

另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搭建文明城市共建的一体化平台,打破各部门、各主体之间数据资源垄断的瓶颈,成立城市建设信息资源整合、一源多用、开放共享的大数据中心,推动社会文明协同建设更为智慧化、高效化。


(作者周义程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苏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作者胡雯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府治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