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等撰文《关于农业保险扩面提质的政策建议》。文章基于对张家港、常熟、太仓、吴中、相城等地就农业保险的实地调研,分析了苏州市农业保险的现状,并对每种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提升措施。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关于农业保险扩面提质的政策建议
方世南 黄雪梅
苏州农业占GDP比重虽然不到1%,但对粮食安全、农副产品供给及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保险是有效降低农业经营者自身承担风险和分散农业风险的方式,能够为农业安全发展提供保障。笔者先后在张家港、常熟、太仓、吴中、相城等地就农业保险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有关情况。从总体上看,苏州农业保险运营还存在一些问题,抵抗和应对农业风险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加以完善。
一、当前苏州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1.农户农业保险意识有待提高。由于传统农业风险更多的是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所以农户更多着眼于农业风险的自然属性,而对现代农业风险管理的人为属性认识有所欠缺,导致农户自主防范管理农业风险意识较为薄弱,特别是没有很好地将现代农业风险管理与保险金融建立紧密联系,在主动运用保险金融工具和科技手段推进农业风险管理理念有待加强。再者,部分农户对农业保险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惠农政策不够了解,甚至对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业补贴存在认知偏差,对政府灾后补偿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同时,保险行业存在的赔付标准不够细化、拨付周期较长、市场信息不对称等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户自觉投保的积极性。每年苏州都会出现有些果农受“倒春寒”、台风等影响而收入下降现象,这与没有投保有关。
2.特色农产品保险覆盖率较低。目前,苏州已有24个特色农产品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及特质农品认证(其中名特优新农产品23个,特质农品1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并且培育了14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然而,现有农业险种主要集中于主要粮食作物和养殖品种上,保险产品对特色农产品覆盖不足,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保险产品结构与农产品结构并不完全匹配,特别是统一的保险合同并不适用于小农户和规模化农业经营者之间的保险需求和购买能力存在差异性这一现实情况,相对单一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难以满足特色农业多元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个性化、特色化农产品保险产品有待丰富拓展。
3.农业保险科技化水平不高。科技技术在农业保险行业应用不足,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现代技术与农业保险业务结合不够。目前,苏州农业勘测定损和保险理赔有无人机、“PICC江苏乡村振兴保”小程序等科技工具辅助,但具体地块勘测定损和复勘工作主要还是以地面人工确定为主,因受灾面积、受灾农户数量、有效定损时间等因素影响,全部数据在短时间内精准核实较为困难,这也导致保险理赔结果与实际损失情况存在偏差的情况时有发生。
4.粮食产品保险地方配套压力大。受农作物种植地理位置、数量分布以及农业风险不确定性、频发性等因素影响,农业保险经营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减少农户参保成本,农户在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保费上的自缴比例约为15%左右,其余部分由各级财政分担,地方配套压力较大。《2023年度苏州市财政局部门预算公开》显示,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支出为1614万元。
5.农业保险运行模式较为单一。目前农业保险风险承担主体主要是政府和农户,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工具应用空间受限,分散机制尚未建立。此外,苏州承担了“特色农产品综合气象指数保险试点”,并将张家港市凤凰镇作为试点地区,太仓市承担了“探索开展蔬菜气象指数保险、气象灾害违约责任保险和蔬菜收购价格指数保险改革试点”,气象指数保险处于局部试点阶段,覆盖农产品种类还较少。“保险+期货”也还处于试点推行状态,相应配套机制有待完善。
二、提升苏州农业保险扩面提质的政策建议
1.提高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加大现代农业风险和农业保险知识宣传,增强农户对现代农业风险来源辨别、风险后果预测、风险规避策略等知识的认识,以及对农业保险作用、种类、惠民政策、承保规范、理赔依据和流程等信息的了解,使农户在应对农业风险问题时有更多的解决思路,逐步摆脱传统依靠政府灾害救助和社会募捐等较为单一的思维方式,增强农户和社会组织自主防灾减灾意识。
2.构建系统完善的农业保险产品经营体系。鼓励保险企业探索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和实施方案,立足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推出个性化的创新型保险产品,通过提高保险技术条件,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规模,丰富保险补贴品种,特别是小农户特色农产品保险种类,兼顾和满足大规模农业经营者和个体散户的保险需求。同时,探索和设计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农业保险的组合产品,逐步构建“财政补贴基本险+商业险”保障体系,促使单一性保险向综合性保险方向发展,以更具吸引力的投保优惠增强农业经营者的投保意愿,通过提高规避和转移农业风险的能力来增强农民收入的稳定性,让投保农户实现旱涝保收,减少极端天气和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等对农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3.推进农业保险科技化建设。大力培养集金融财政知识、现代农业知识、科技创新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壮大农业保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推动农业保险行业科技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步伐,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技术手段与农业保险相结合,通过科技和数据赋能农业保险,完善差异化定价机制、细分农业保险产品市场、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和提升理赔精准度等,实现精准承保和精准理赔。综合运用卫星遥感、远程监测设备、传感器等快速准确获取农作物相关数据,为保险公司设计保险产品和制定理赔方案提供准确数据支撑和提高赔付效率,改善参保农户体验。
4.降低农业保险经营成本。继续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推广完全成本保险的同时扩大种植收入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从保成本向保收入、保价格转变,尽可能避免农业经营者因灾致贫现象。规范补贴申请和拨付流程,提高补贴资金流转效率。同时,进一步优化市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和补贴范围,在设定保费缴纳比例和保额时平衡好政府、农户、保险公司三方因素,科学调整不同主体保费负担比例。
5.构建农业巨灾风险分散配套机制。适当扩大商业性农业保险,拓宽农业保险资金来源渠道,通过设计和推广复合型农业保险产品延长保险保障链条,更好发挥农业保险灾后损失赔偿功能和收入支持功能。进一步优化“保险+期货”模式,深入探索指数类、产量类、价格类等新型农业保险产品,充分发挥多层次金融市场支农惠农作用,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逐步扩大农产品期货覆盖范围,完善农产品期货品种结构,开发更加多样化农产品期货品种。同时,健全完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制度,进一步明确农业巨灾保险基金筹措方式和使用标准。
(作者方世南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黄雪梅系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