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苏州日报》刊登了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教授的文章《苏州“新制造”:未来的战略选择》,并被引力播转载。作者认为在推进“沪苏同城化”的过程中,新制造应成为战略核心和目标,并指出要从新制造、新战略、新主体、新要素、新空间、新生态和新品牌七个方面充分考虑,才能更好支撑和推动新制造的发展。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苏州“新制造”:未来的战略选择
段进军
“沪苏同城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的必然选择,也是将长三角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然选择。苏州与上海地理邻近、文化同源、社会经济联系密切。在沪苏同城化的过程中,要合理分工、发挥优势、加强合作,以提升整体的竞争力。对于苏州来讲,要在“沪苏同城化”的过程中,将新制造的发展置于战略地位。
一、为什么苏州不能放弃制造业
苏州参与“沪苏同城化”涉及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必须需要一个灵魂来统率,这个灵魂就是“新制造”。无论二十世纪80年代苏州利用上海星期天的工程师发展乡镇企业,还是90年代利用上海浦东开放推动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制造业都是苏州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都是沪苏关系的核心内容,这是一个一以贯之的历史逻辑。世界级的城市群,从结构上来讲,都是有一个核心城市,这个核心城市一定是国家或大区域的金融中心、交通通信枢纽、人才集聚地和进入国际市场最便捷的通道,即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技术流的交汇点。土地需求较高的制造业和仓储等行业则扩散和集聚在核心区的周围,形成制造业的中心。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上海无疑承担着城市群最核心的职责。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于世界级的服务业的中心,为了支撑这样的服务业中心,苏州及周围其他城市则必须将制造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因此,在长三角建设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过程中,苏州定位一定是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但这个制造业中心不是一般的制造业中心,是高端的制造业中心,是新制造的中心。上海如果要建设全球服务业中心,苏州必须选择建设全球的制造业中心,这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上海发展离不开苏州,同样苏州发展也离不开上海。
二、“新制造”究竟“新”在哪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原来的中等城市规模发展到今天的特大型城市规模,这些都离不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张,离不开苏州各大板块所形成的特色化的产业集群的支撑。离开了制造业集群,苏州不可能在中国乃至世界拥有这样重要的地位。苏州制造业取得巨大成就客观上也为苏州未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就未来来讲,苏州发展要紧紧地抓住制造业,抓住制造业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但时代的变化使得今天的制造业内涵已经完全不同于昨天。如果把今天的制造业称为“新制造”,二十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制造业称为“旧制造”, “新制造”的内涵完全不同于旧制造。传统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可形象地用“微笑曲线”来表示,苏州制造主要是中间附加值较低的以制造为主的组装环节,这个制造环节对资源环境的消耗比较大,它主要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资源和廉价环境容量的基础上。苏州快速发展是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土地红利在苏州的典型爆发。“微笑曲线”前端的研发与苏州无关,后端的销售和品牌与苏州无关,苏州被紧紧地锁定在附加值较低的制造环节。以苏州为主的苏南模式在技术上是典型的“拿来主义”,缺少像深圳的华为、杭州的阿里等这些在技术上具有突破性和颠覆性的企业,人们形象地称苏州经济是“只长骨头不长肉”。但今天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的旧制造必须让位于新制造,必须从需求端和供给端重塑制造业的空间组织和内涵。如果说昨天的制造业遵循的是福特制的大规模、标准化、同质化的逻辑,那么今天制造业的发展更多遵循着后福特制的个性化、差异化和小众化的思维。苏州的制造业不仅追求一种规模效应,也要追求一种质量和内涵,制造业不仅要“长个子”,也要“长脑子”。
三、与服务业完美结合力促“灰度创新”
新制造不仅体现一种“硬实力”,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软实力。新制造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完美结合。新制造的竞争力不在于制造本身,而在于制造背后的创造思想、体验、感受以及服务能力。制造业的服务化(制造业的软化)是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因此,新制造不仅仅是单一的制造环节,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制造与研发、制造与消费之间频繁地互动,在制造和研发之间,制造与消费之间的互动形成交集,形象地称之为“灰度创新”。因此,“制造型的研发和制造型的创新”成为苏州产业转型和创新最重要的方向。苏州在基础型创新(0—1)方面不如北京、上海,但是在制造型研发和制造型创新方面(0—10),即制造业服务化方面则占有巨大的优势,在“灰度创新”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这是因为苏州有庞大的制造业体量,全部工业产值近4万亿元,规上以上的工业产值超过3.5万亿元,为发展新制造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此,要大力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的新制造。制造业的组织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制造业的结构越来越扁平化,制造业竞争也由单个企业为单位变成由平台组成产业生态系统为单位。制造业的竞争变成制造业生态系统的竞争,这是苏州未来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特点。
四、在沪苏同城化中关注七个“新”
为了更好地推动新制造的发展,要在沪苏同城化过程中高度关注七个“新”。第一,新制造。新制造是“沪苏同城化”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其他的“六个新”都是紧紧围绕着“新制造”。第二,“新战略”。苏州积极参与和推动“沪苏同城化”,就是从根本上利用上海和全球的创新资源,推动跨区域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要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等有机地融合起来,以此来支撑苏州新制造的发展。第三,新主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有效发挥企业家和各类人才的作用,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实力。“沪苏同城化”的区域政策的制定要紧紧地围绕着市场的微观主体,要把市场主体作为经济工作和宏观区域经济政策制定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第四,“新要素”。新制造发展必须要依靠微观要素结构来支撑,要通过“沪苏同城化”实现苏州对全球和中国高端生产要素的集聚。第五,“新空间”。传统制造业主要根据一种“板块思维”,即依靠开发区来支撑经济发展,即以廉价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支撑制造业的规模化扩张。新制造必须要依靠“节点”思维,“沪苏同城化”很重要的就是提升长三角在全球的枢纽地位,打造中国开放的“新门户”和“新节点”,以此来集聚全球的高端要素。苏州要积极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加快北向拓展带规划与建设。“沪苏同城化”的发展要推动沪苏之间新空间体系的形成。第六,“新生态”。如果说传统制造业主要是以单个企业为单位的竞争,那么现在新制造更多是以多个企业构成生态系统的形式存在的,平台经济越来越重要。新制造的竞争主要依靠的是制造业生态系统等的竞争。以“沪苏同城化”推动新制造产业体系的形成。第七,“新品牌”。新制造的发展必须要以打造苏州制造“新品牌”为最高目标。在全球制造业的发展中,美国制造、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等都是被消费者认可的,消费者从这些品牌中都能获得一种无形的价值,但苏州制造还难以形成一种区域品牌。比如消费了美国的产品会给消费者传达一个“高科技”的信号;消费德国产品给消费者传达“质量放心”的信号;消费法国的产品给消费者传达一个“时尚”的信号;消费瑞士的产品给消费者传达一个“小而精”的信号;消费中国台湾的产品传达一个“工艺精进”的信号,那么消费苏州产品会给消费者带来什么价值?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因此,进入新阶段,制造业发展的最重要目标就是打造苏州制造品牌。以上七个“新”都是为了支撑新制造的发展,在“沪苏同城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以“新制造”为核心的七个“新”。
在推进“沪苏同城化”的过程中,新制造应成为战略核心和目标。新制造与打造江南文化品牌是统一在一起的。新制造应该将江南文化元素融入制造业之中,实现苏州制造业的转型和创新。苏州发展新制造与上海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同时,“沪苏同城化”也是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构建疏通国外循环和国内循环战略节点的必然选择。
(作者段进军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东吴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链接:引力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