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等撰文《关于加强苏州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文章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聚焦苏州数字乡村建设,从建设成效、存在问题、政策建议三方面入手,深度调研,了解现状、剖析问题,探讨苏州数字化乡村建设规律。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关于加强苏州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方世南 关春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任务。苏州将数字乡村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抢抓数字变革机遇,印发《关于“十四五”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的行动方案》,明确农业数字化发展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近期,笔者深入全市部分乡村就这一专题进行了深度调研,了解现状、解剖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一、苏州数字乡村建设成效
苏州作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数字技术已经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转向管理运营和创新应用阶段,在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打造数字乡村标杆方面已具备先行优势。全市入选2022数字江苏建设优秀实践成果2个,培育认定智慧农业示范生产场景19个、“智慧农村”示范村61个、智慧农业品牌10个。
数字化服务上,推进线上乡村模块(苏州数字乡村总入口)建设,常熟、昆山获评2022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数字化生产上,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 72.83%,新增省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4家、入选江苏省农业数字化建设优秀案例15个,均位列全省第一;入选江苏省数字农业建设服务优质资源库8个,其中昆山巴城镇现代渔业园区建成苏州首家“5G+智慧渔场”。
乡村数据应用上,建立和完善市农业农村云平台、基础数据中心项目建设,统计数据资源 3635余万条,建设农业稳产保供大数据辅助决策平台,持续深化全市农业农村基础数据应用,加快推动三农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
电商产业发展上,推进品牌特色农产品与电商融合发展,2022年农产品网上销售总额达181亿元,入选全省“互联网+”帮促助农活动典型案例8个,入选首批江苏省“产销对接公益助农”十佳平台和入围平台1个、完成各类农产品电商培训超 1300人次。
二、苏州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数字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数字乡村建设,前沿科技应用和创新必不可少,但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由此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数字乡村建设的网通基础设施供给不均衡造成“数字鸿沟”现象;另一方面,数字乡村建设在配套基础设施保障功能方面存在缺陷,数字乡村建设不仅要夯实数字基层政务平台,还应塑造出智慧农业、数字电商等数字辅助产业,但与之相匹配的数字信息化设施、乡村现代化物流设施、智慧仓储设施等配套设施存在缺失,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二是农民数字化知识相对缺乏。主要体现在:第一,缺乏数字技术认知。部分农民缺乏对数字技术基本认知和了解,无法充分理解和把握数字乡村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和益处。第二,数字技术使用能力有限。由于缺乏数字技术培训和指导,农民在使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时存在一定困难,限制了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作用。第三,数字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农民无法准确获取到数字乡村建设相关政策、技术和市场信息,导致在了解和应用新的数字化技术和模式上面临诸多困境。
三是数字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苏州作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试点之一,没有获得中央财政经费支持。另外,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资金投入能力有限,很难承担数字化乡村建设所需费用,使得乡村数字化转型更为困难。部分农村地区缺乏融资渠道和贷款机构,农民和企业难以获得资金支持,限制了数字化建设。
四是数字化引发数字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第一,数据隐私保护问题。市农业农村云平台需要收集和处理大量个人和敏感数据,包括农业生产信息、居民个人信息等。如果这些数据得不到妥善保护,可能会导致个人隐私泄露、身份盗窃和欺诈等问题。第二,信息安全风险问题。数字乡村建设涉及到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和运营,包括农业物联网设备、数据传输和存储系统等,如果这些系统存在安全漏洞或受到恶意攻击,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系统瘫痪和信息被篡改等风险。第三,社交工具攻击风险问题。村民可能会收到钓鱼邮件、虚假短信等诱导性信息,如果不加警惕,会导致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
三、加强苏州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是大力提高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继续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在农村地区引进高清晰度数字信号,更新现有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地区接入网扩容,实现重点行政村“双千兆”网络覆盖,推进“5G+数字乡村”全域覆盖,深入推进基于 IPv6 的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助推农村地区接入网 IPv6 升级优化。支持互联网企业及厂商研发适合“三农”实际情况的数字化产品,推动农村数字化建设与推广。推进和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建设苏州市农村公路一网一平台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强化交通、电网、农业等多位一体的智慧乡村体系建设。
二是全面提升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优化教育政务服务信息系统,规范教育数据管理,完善苏州智慧教育平台,开展多层次、多样化数字技能培训,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数字化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农民对数字技术的认识与运用。对退役返乡军人、返乡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数字应用和管理数字技能培训,鼓励其投身农业新业态、农村新产业发展。加大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返乡农民和农村妇女等群体教育力度,加强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数字化技术培训。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和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开展基本数字能力培训。
三是加大数字乡村建设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支持,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有力资金保障。首先,在财政支农资金撬动下,充分利用保险和担保杠杆作用,构建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其次,将财政资金引入到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制造、农作物耕种等领域,实施农村数字金融服务行动,探索建立统一的农村信用评价标准,推动建立农村信用评价数字化平台,构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为主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金融普惠性。最后,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直播电商+产地仓+寄递”等模式探索和应用示范,打造数字化创新引领智慧园区、智能化水平先进的智慧农场等。
四是提高数字安全风险防范水平。第一,加强数据隐私保护。保护“苏农云”大数据平台中农村居民和乡村企业数据隐私,加强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限制敏感信息的泄露风险,确保个人和商业信息安全性和机密性。第二,加强信息安全技术和管理能力。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培养和引进专业信息安全人才,提升乡村企业和农民信息安全技术和管理水平。
(作者方世南系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专家咨询团专家;关春艳系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