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5日,《苏州日报》刊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教授的文章《让产城人融合发展彰显高质量成色》。文章基于城市格局建设、城市板块定位、区域空间体系、协同发展机制四个方面,认为产城人融合发展是对苏州进入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有效协调产、城、人三者关系有利于推动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让产城人融合发展彰显高质量成色
段进军
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战略为重中之重。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要和城市功能完善、人口结构提升等有机协调,才能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产城人融合发展是对苏州进入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只有有效地协调产、城、人三者关系,才能推动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并率先实现现代化。
以产城人融合发展推动多中心现代化城市格局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制造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姑苏区因其国土空间有限,在制造业大发展阶段衰落了。但进入新阶段,姑苏区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其他区域都无法替代的。“一核四城”只有实现“核”的战略崛起,苏州才能实现真正的崛起。姑苏区是“江南文化的后院”“苏式生活的典范”。姑苏是苏州的姑苏,姑苏是江南的姑苏。必须站在时代发展制高点,在区域空间的重构中实现姑苏发展,去寻找姑苏发展的新动力。为此,要把姑苏区发展置于大苏州乃至于苏南“文化认同”的战略高度,以“文化认同”推动姑苏的战略崛起;要把苏州古城的发展置于苏州制造业大转型的新阶段来认识,以“核”的崛起推动苏州制造业大转型;要把姑苏发展置于长三角和苏州大市的空间重构之中,在空间重构之中寻求发展新动能。以人文经济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打造苏式生活典范作为两个基本立足点,推动姑苏产城人融合发展。
以产城人融合发展促进苏州各板块的科学定位
产城人融合不是在静态封闭的空间中融合,必须在各板块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实现人口流动和集聚更加的合理化,完善城市功能和特色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等目标。每个板块的产城人融合发展要找到重点的融合空间,要有目的地集聚特色产业与专业型人才,要在城市功能、产业创新集群和人才集聚之间形成有机的融合。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创新在城区突破,工业向沿江布局”,基于中心城市要把创新作为重要的方向。沿江地区要接轨上海临港新片区,实现沿江三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沿江三市相互之间要加强彼此联动与合作,加强港产城融合发展。
以产城人融合发展推动苏州区域空间体系的形成
苏州产业轴线可以用“丰”字形表示,即沪宁制造业带、沿江制造业带、“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三条东西向,以及苏嘉杭和通苏嘉甬叠加的南北产业轴带等。应将产城人融合发展理念与产业轴带的发展结合起来。产业轴发展必须通过轴上的重要增长极带动,重要增长极就是产城人融合的重点空间。创新发展对高端要素的空间集聚性要求更高,高端人才、高端产业和城市功能的配套要支撑这种创新增长极的形成。要实现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动“丰”字形重点产业轴线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形成产城人融合的不同层级的空间体系。
以产城人融合发展推进苏州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
产城人融合发展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指导思想和发展模式,也是进入新阶段追求的重要目标。要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必须在跨部门协同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没有部门之间的协同,产城人融合只是一种“浅”的融合。产城人之间的协同机制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建立一种多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建议由发改委牵头,联合其他部门,建立协同机制。产城人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产城人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它需要一个多部门之间的配合和政策协调。
(作者段进军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链接:引力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