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学术研究
方世南、段进军: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如何“出圈”
发布时间2023-07-06

【编者按】7月5日,《苏州日报》“苏报智库基层调研行”刊发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的文章《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的创新机制》、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教授的文章《以产教融合促进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对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产教融合发展建言献策。现将观点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的创新机制

方世南

推动产教融合,制度创新是关键。苏州工业园区要按照“以供给侧需求为出发点,紧跟产教融合热点,解决行业企业痛点,服务教育改革试点”的总体方略,实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宏伟目标,就要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对策意识结合起来,在肯定现有成就和总结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产教融合的堵点、难点、痛点以及内在原因,聚焦于制度创新,在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的创新机制上发力,高质量组建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等创新主体紧密联姻的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并努力将其打造成具有内在纽带关系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使命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共享共同体,以制度创新产生的巨大力量推动产教融合不断走深走实走稳。

要在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的创新机制上发力,就必须坚持“破立结合、破立并举”的制度创新原则,既要将园区的产业结构整体性优化、产业集群创新高效化、人才培养系统化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将其规划设计为一个环环紧扣不断推进的重大项目,又要将园区产业创新看作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将其融入高等教育发展、科研主攻方向选择、世界市场动态演变、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之中思考,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在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基础上形成整体性合力,彻底打破传统的阻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市场拓展、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促使高校、科研院所主动地和产业紧密联姻,实现无缝对接,在科技协同攻关实现利益最大化基础上推进融合发展。

要在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的创新机制上发力,就必须促进参与产教融合的各类主体加大推进产教融合的工作机制创新,要在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界深入调研基础上,加大企业界对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参与度,及时把握产业创新发展对高校和科研院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教育理念、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推动高校积极改变传统的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只是注重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从论文写作到论文发表的培养模式,确立创造、创新、创业相融合、理论研究和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相融合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自主培养,释放教育改革与科技创新活力,对教育与科技发展形成有力支撑,达到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最终价值诉求的目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是促进制度创新的强大推动力,只有在科学理念指导下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才能大力培养出一大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要在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的创新机制上发力,就必须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的有机衔接上做好制度创新的文章,形成有助于推动产教融合的良好生态。产教融合的实质是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等构成的各种链条能够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发挥作用,形成整体性功能。为此,制度创新是根本之举。要进一步发挥好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充分协调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中,促进创新企业集群融合发展。政府要通过加大宣传教育促使企业高度注重制度创新对于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推动企业充分发挥自身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性、能动性,要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盟,形成推动联合科技攻关的氛围,构建创新人才、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创新成果的集聚地。还要大力培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中介、科技金融、科技社团、中试机构等市场主体。在促使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以及政策链的深度融合中,培育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营造出优良的投融资生态圈,并以促进技术转移机构发展和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以及不断强化政策支持等多措并举中,推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实现“一流的产业新区、一流的开放名区、一流的创新园区、一流的中心城区”的目标,打造成为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


(本文作者方世南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专家咨询团专家)

相关链接:引力播


以产教融合促进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

段进军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从其产生之初就是作为科技和教育融合发展的空间,这种发展理念在今天越来越证明了其正确性。面对未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发展,如何以产教融合来推动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跨界发展,形成一个具有内生动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越来越重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与思考。

第一,政府应该成为企业与大学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目前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合作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浦慧湖药学院自2020年11月11日成立以来,针对产业人才专业素养与技能缺口制定专业体系,已完成了初步的专业框架搭建。牵头的苏州市服务外包职教集团紧紧围绕产教融合主题,深入开展适应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职教探索,走访114家规上企业精准对接需求,2022年度新增重点合作企业35家,持续完善信息发布机制,积极发挥交流纽带作用。在企业与大学的产教融合发展中,政府应该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要加强引导和推动,要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发展中形成产教融合的独特理念和文化生态,该区域的每一个大学都应该朝着产业大学的方向去发展。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多层次性,比如生物医药企业既需要一些职业技术层面的高级蓝领人才,也需要一些高端的研发人员,既不能一刀切地只做高端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只注重蓝领的技术人才培养。对于企业发展也要加强引导其创新发展,要树立一种系统和跨界的理念。

第二,把产教融合作为一个突破口,来推动区域整体跨界发展。跨界发展应该伴随着整个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发展的始终,这是发展高端产业创新集群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必然要求。可以看到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不同主体之间还存在一些无形的围墙。这种无形的围墙有的是体制决定的,有的是发展理念认知决定的。该区域一些大学的专业设置还是受到传统学科设置的限制,与市场发展特别是与该区域产业发展没有关联。还有一些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受到体制机制的束缚,难以实现产业化。要深入调研该区域在跨界发展方面存在哪些无形的围墙,哪些制度体制是可以解决的。拆除围墙的最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创新是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最高目标。产教融合应作为一个突破口,其最终目的在于引爆一种内部多维度的跨界发展,从而实现一种资源和要素,信息、知识之间的共享。只有建立这样的创新生态系统,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才能像美国的硅谷一样,形成一个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科教创新区。

第三,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来推动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无论是产教融合还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都必须跳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去思考其创新发展,要从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来思考其发展。毫无疑问创新生态系统都存在着本土化的密切的网络联系,也存在与外界千丝万缕的网络联系,事实上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封闭的发展,很多生物医药的人才就来源于外部。比如开始创业的很多企业家就是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来的海归,他们实现了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扎根创业,做到了很好的本土化和植根性,但他们与外部之间形成各种联系,这种联系对于区域的发展很重要。当前随着土地资源的越来越紧张,这种跨区域发展越来越成为企业重要选择,把研发留在工业园区,但将生产放在其他区域,实现“1+N”发展的空间模式。因此,产教融合、跨界发展,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要从跨区域角度去思考,建立一种推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创新发展的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这理应成为政府需要考虑的重大战略问题。


(本文作者段进军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商学院教授、博导)

相关链接:引力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