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苏州市社会科学院举办“跨学科视阈下的人文经济”主题学术沙龙。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商学院教授段进军受邀参加,并以《人文经济视域下姑苏区的战略定位的思考》为题发表文章。文章基于人文经济视角分析了姑苏区的发展与战略定位,并从文化认同、产业转型、空间重构、空间充足、政策反哺五个维度分析推动姑苏“江南之魂,创意之都”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实现之路。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人文经济视域下姑苏区的战略定位的思考
段进军
一、从发展的阶段上去思考姑苏区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苏州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目前规上以上工业产值已经突破了4万亿。在制造业快速规模化扩张的阶段,姑苏区因为其空间的局限性,在工业化时代姑苏区的经济落后是必然的,因为需要大量的土地投入。但是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当廉价生产要素支撑的发展模式无法持续的时候,社会经济发展转化到以人的创造力为根本动力的时候,姑苏区的崛起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姑苏区具有丰厚的人文资源,将人文资源转化为人文资本再到人文经济则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如何将人文资源转化为人文资本再到人文经济,则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因为几乎所有的古城的保护都必须是在发展中保护,而不是静态保护。因此,对于古城来讲,其保护作为一种整体性的保护,如果从人文经济的角度来思考,就是要把古城作为一种整体的人文环境,这种环境如何更好地发展经济,置换低层次的业态,以时间换空间,发展高端的数字文化产业等。同时,作为一种整体的环境如何更好地适应人们的生活,也就是打造苏式生活典范。
无论是文化创意产业还是苏式生活典范的打造,其根本在于通过一种产业化的思维或者经济的思维来实现,否则古城的保护寸步难行。但古城发展经济必须要从人文经济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古城的发展必须要回归到“一心开二门”,一方面苏式生活典范从历史的溯源来看,体现了一种“慢”、“雅”、“精”的要义。也就是说苏式生活体现了一种对生命反观,体现了一种“慢”的生活,向内的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即就是我们所说打造苏式生活典范的要义,“诗意的栖居”。另一方面,体现着人性中的好奇和创造。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所以,人文经济的视角去看待姑苏的发展,就是要回归人性。恰恰是姑苏特有的这样一种人文环境更能提供一种普世性的价值。
二、从人文经济视角对姑苏区的战略定位
在转型的阶段,人们一定会追根溯源,寻找一种文化认同。姑苏区是江南的魂,是苏州的根。为此,在这样一个新发展阶段,我们提出姑苏发展的战略定位,即“江南之魂,创意之都”,打造文化创意CBD是姑苏区义不容辞的战略选择。姑苏不是姑苏的姑苏,姑苏是苏州的姑苏,姑苏是江南的姑苏。
目前,客观地讲,姑苏还不能承担这样的文化之核和江南之魂的功能,没有文化创意经济的大发展,就不可能有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和文化之核是建立在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大发展的基础上。以上定位决定了姑苏区必须站在时代发展制高点,必须在开放空间的大格局中去看待姑苏发展,去寻找姑苏发展的新动力。在封闭的空间中不可能科学地确立姑苏的战略定位,也不可能推动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更无法承担“江南之魂,创意之都”的战略担当。
回顾历史,当年姑苏城取得辉煌成就和创造灿烂的文化都是在开放的空间中,承担更大区域市场分工的功能中取得的,古人在开放空间、自由环境中去创造出当年的辉煌。以此类推,今天姑苏区的崛起也必须在开放的空间中才能崛起,在与其他板块以及更大的区域深度合作中才可取得,也才能发现自身的比较优势。为推动姑苏“江南之魂,创意之都”这一战略定位和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姑苏的战略定位,特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01 要把姑苏区发展置于苏州“文化认同”的战略高度,以“文化认同”推动姑苏深度融入市域一体化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开放空间中
上世纪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苏南模式”,90年代外向型经济的大发展推动了“新苏南模式”的形成。“苏南模式”和“新苏南模式”都是基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总结所提出来的,尚未深入到深层的“文化认同”高度。当代“文化认同”已经成为发展过程中的题中之义,对江南文化品牌的打造对于当前苏州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和制造业的转型发展都具有重要时代价值。以“文化认同”凝心聚力,对于大力发展产业创新集群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推动市域一体化具有重大的意义。姑苏所承载的是江南之魂,姑苏与苏州各大板块是“魂”与“体”的关系,如果说在制造业规模化扩张的过程中,是一个“体”快于“魂”,“魂”与“体”分离的过程,二者没有实现有机地融合,那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必须要实现“魂”与“体”的融合。
在市域一体化的过程中,苏州提出了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的问题,首位度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层面,还应该通过姑苏区的作为文化的核心来推动。文化的核心又必须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来推动,没有经济的崛起,姑苏的文化核心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核心,文化的自信自然也就树立不起来。我想借用一个“后现代”的名词来形容苏州发展步入到了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的特点突出,是否可以用一个“后苏南模式”来表达,我只是表达一种更加的“苏南”之要义。
02 要把姑苏人文经济的大发展与苏州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的大转型,以其他板块的制造业的大转型来推动姑苏的崛起,反之亦然
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数字时代产业创新集群,以及打造江南文化品牌,表面看二者是不相关的,但事实上这二者是完全统一的,是相互支撑和良性互动的。其根本在于要将江南的文化元素、工匠文化,要通过人的创意和创造有机地融入到制造业的发展之中,打造苏州制造品牌,要实现江南文化品牌与制造业的品牌融合发展,要赋予苏州制造品牌的更多地方文化元素。当然除了制造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以外,也包括文化产业之间的互动和融合。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必然形成了对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品牌设计、广告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强大需求,姑苏区2500年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决定在这个空间中发展工业设计、广告设计、数字文化创意更具先天的优势,这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能有效地实现技术和艺术的融合。
因此,姑苏与各大板块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在本质上是制造业和文化创意等生产型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在市域一体化过程中加强与其他板块的合作具有紧迫性。要把姑苏人文的元素融入到苏州的制造业之中,打造苏州制造品牌。我想从这个层面上讲,这个就是广义的人文经济,实现制造业的软化和品牌化。
03 要把姑苏的发展置于苏州的空间重构之中,要在空间重构之中寻求发展新的动力
之前苏州提出了“一核四城”的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我们要将姑苏与其他板块的“切块思维”转变实现与其他板块的协调发展的“点—轴”思维,也就是要寻找姑苏与其他板块合作的廊道建设。目前,苏州空间结构处于快速的重构之中,每个板块都在这个市域一体化过程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和动力,姑苏当然也不例外。苏州在传统优势的沪宁制造业带、沿江制造业带、南北苏嘉杭轴线的基础上,将“吴淞江科创带-环太湖科创圈”纳入到了整体的空间发展战略之中,还有未来可将娄江科创文化走廊纳入到空间结构的调整之中。在所有这些空间重组之中,姑苏不能忘记自己所承担的时代使命,即“江南之魂,创意之都”。
作为苏州之魂,姑苏必须要在这些轴带中发展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整合苏州大市乃至于更大空间范围内的文化资源,文旅商的融合要置于更大的区域空间之中,形成与其他板块和区域的合作与分工。同时也要赋予沪宁、沿江制造业带的更多文化内涵和含量,实现制造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工业设计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04 要以新的战略定位,重组姑苏内部空间结构
根据姑苏战略定位,姑苏发展必须与外部空间之间实现有机地融合,同时要根据新的定位,重组内部空间,以“时间换空间”,推动更加高端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在姑苏的崛起,推动传统的商业体的转型和升级,要实现“消费之都”和“创意之都”的叠加与复合。
第一,应通过做精苏式生活典范,将姑苏区建设成为一个消费之都,要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富有文化含量的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新生活方式,姑苏区在GDP上可以不领先,但必须要在现代的生活方式上领先。第二,姑苏区必须是一个文化创意之都,没有创意就不会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并形成一种文化产业,姑苏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就不会激活。创意是提升和保护传承姑苏文化的重要选择,是提升姑苏价值的重要选择。我们不应该仅仅消费古人所创造的文化遗产,比如园林、双面绣、核雕等,我们必须赋予这些文化遗产新的时代内涵,同时也要创造新的文化。
姑苏虽然从表面空间形式上可能在不同时代没有什么变化,但其所承载的业态和内容则是不断升级和演化的。姑苏区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必须靠人才,必须要有创意阶层的崛起,才有创意产业崛起,进而实现姑苏战略崛起,姑苏也才能承担”江南之魂,创意之都“的时代担当。消费之都和创意之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年轻创意阶层喜欢的生活方式,就不能集聚创意阶层,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创意之都的崛起。创意阶层为代表的年轻人是赋予姑苏活力最重要的群体。
05 姑苏区发展需要理顺体制机制,需要从市级层面反哺姑苏,特别是政策上的反哺
姑苏作为“江南之魂”,客观上地讲,姑苏还未像其他板块具有相对大的财政实力,姑苏区还未步入相对良性的发展道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偏小,未能形成基于内生的发展动力。
在发展的过程中,姑苏的体制机制牵涉的面要比其他板块更加复杂,市里的“条条”与区里的“块块”之间的矛盾相对更加突出,这对于整合区域的各种文化资源不利,对于打造姑苏独特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不利。虽然目前在体制上已经做了一些探索,但在一些关键的领域还需继续改革,只有通过改革姑苏才能焕发新的时代活力。
(作者段进军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