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学术研究
方世南:新时代共同富裕: 内涵、价值和路径
发布时间2021-10-26

【编者按】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是党领导人民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重要议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价值诉求和鲜明价值目标。

近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在《学术探索》上撰文。文章指出要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高度充分认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目标这一“国之大者”的维度深刻领悟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大价值,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文明协调发展的广度自觉明确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新时代共同富裕: 内涵、价值和路径

 方世南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坚定的人民立场,从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科学地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重大历史任务。《求是》杂志2021年第20期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文章更为新时代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是党领导人民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方法的重大实践,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价值诉求和鲜明价值目标。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坚决防止我国社会两极分化的高度政治责任,以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使命,以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从而有助于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的科学态度,切实贯彻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和要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新时代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高度充分认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目标的维度深刻领悟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大价值,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文明协调发展的广度自觉明确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对于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察时代问题,把握时代方向,引领时代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以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政治态度,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开辟更加广阔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道路,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高度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

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内涵的科学命题和价值目标,是一个包括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社会实践活动主体和共享利益的行为主体、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主要构成要素、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时空特征等基本规定性的复合性、整体性、动态性概念。对于共同富裕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本规定性,习近平总书记 2021  8  17 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有高度总括性的阐述: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这一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全面地揭示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有着紧密联系着的几层重要含义,值得我们认真领会并切实把握其真谛。

首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新时代共同富裕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说明,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考察社会主义与其他各种主义的本质区别,就是看是否坚持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诉求和根本价值目标,就是要消灭阶级和阶级剥削、消除社会存在着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新社会,这个新社会是人人平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是一个不合理的、畸形的因而必然要走向灭亡的社会,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对立,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等财富以及精神文化产品日益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出现少数资本家和广大工人阶级之间的十分尖锐的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和阶级对立,资产阶级“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使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严重贫富分化的两极。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使无产阶级获得了彻底解放,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达到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共同富裕,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那种“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的共同富裕的社会。恩格斯紧密结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主张,阐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该遵循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推动社会所有人的发展,“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地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坚持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走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能够而且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生产力,但是,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是体现公平正义、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都鲜明地彰显出坚持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都必须“切实贯彻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和要求”。一方面,要坚持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要坚持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倡导的公平正义,坚决防止社会出现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旧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生命力所在,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其次,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厚的人民情怀指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执政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因此,新时代必须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按照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既不能归结为少数统治者和精英人物的自由意志活动,也不能归结为是纯粹无主体的盲目必然性在起作用,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文化财富都是人民群众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都应该由全体人民所支配和享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他们曾经将唯物史观概括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这里所说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和现实的人,都是指社会的最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是坚决反对唯心史观,确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实现了社会历史观上伟大变革的重要著作。马克思、恩格斯谑称鲍威尔兄弟及其追随者们为“神圣家族”,就是极度讽刺他们在人民群众面前摆出一副自视清高、妄自尊大的臭架子,以此显示其如同那些凌驾于尘世的耶稣及门徒在人间传道的样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那种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严厉批判了唯心史观主张的个人主义英雄史观,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的唯物史观学说,为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共同富裕决不纯粹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也不能只是从物质生活方面去作简单化、片面化、肤浅化的理解。共同富裕指向的是民生实事,但是,民生实事并不仅仅地归结为经济上的民生实事,共同富裕还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丰富内容。人民群众并不是只是有着饮食男女需要的功利化、物欲化的经济人,而是有着多样性政治需要、文化需要、社会需要和生态需要的丰富的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但是,如果只是注重经济民生,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上,只是注重人们的经济财富的增长和物质生活的富裕,而忽视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的共同富裕,必然会产生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上的厚次薄彼的不均衡、不协调现象,还会忽视现代信息网络社会人们在虚拟网络世界的生活消费问题,出现网络社会形成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严重分化,产生网络富人与网络贫民的对立,最终导致整个民族的文化衰落和道德沦丧,使全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无法处于主导地位,从而引发社会混乱和不稳定。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辩证方法,将共同富裕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相对概念,在一个人们所处阶层、所受教育、所在职业、所付出的劳动都有差异和差异性很大的现实社会,全面人民的共同富裕既不可能出现同步富裕的理想状态,也不能追求消除一切差异性的同等富裕状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人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富的时间有着先后之分、富的程度有着高低之别的差异。因此,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践中,既要坚决克服和防止社会出现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但也要摒弃不从客观现实出发,不从差异性社会的实际出发,搞所谓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的错误做法。

再次,新时代共同富裕,必须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人与自然不和谐等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坚持一年接着一年干,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从时间进程看,新时代共同富裕与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具有一致性。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此相对应,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基本实现。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整体建设的维度领悟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大价值

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所要完成的重要历史任务、所要衔接的阶段性目标和未来发展愿景都紧密相连的重大历史任务。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形象和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是直接关系着全国人民共同过上幸福生活的“国之大者”。

新时代共同富裕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得出的时代真问题。党中央之所以在审时度势基础上提出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大时代课题,表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现阶段还是一种必须为之努力追求、为之努力奋斗的理想状态,而非客观现实。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就是要将美好理想转化为客观现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严峻而复杂。我国区域之间的不协调、不充分、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城乡之间不协调、不充分、不可持续发展问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之间的不协调、不充分、不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不协调、不充分、不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是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因素,都是需要通过推进新时代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予以切实解决的重大问题。

无论是从发展阶段和发展过程的时间历时态,还是从发展形态布局的空间共生态来看,我国都是一个在区域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大差异性的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各种各样的差异。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空间结构、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人口分布、国民素质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性,形成了我国目前存在着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直接影响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程度和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国情出发,实行从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率先发展,然后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布局,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其有利的地理条件、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主动积极参与全球国际分工,大量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唐地区都市圈的形成,这些区域凸显了先富起来的良好态势,而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显露出相对滞后的态势,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区域之间共同富裕,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重要战略任务。正视和不断解决我国城乡之间不协调、不充分、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推动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出发,作出了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的大政方针,这种重大战略性的空间布局和制度安排,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实际情况,符合我国快速促进工业化和推进城市化以及加强国防建设的要求,有助于加速国家人力、财力、物力从农业和农村向工业和城市的集聚,促进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但是,在客观上也导致了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不断拉大。改革开放以来,在注重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中,有些地方对“农村、农业、农民”这一“三农问题”重视不够,在“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倾向下,忽视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公共资源配置、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倾向表现得更为明显。针对这种不利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的客观状况,中央提出解决 “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显然有助于扭转这种发展趋势,有利于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央在 2004 年至 2020 年连续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利农政策措施,这些制度和政策措施极大地稳定了农民、农业和农村,促进了农村和农业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乡村振兴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提出了“五个振兴”的重大任务,认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五个振兴” 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建起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有助于城乡协调发展和推动城乡实现共同富裕。

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之间的不协调、不充分、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影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人民群众作为有着多样性需求和欲望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质生活固然是其重要生活内容,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让人民群众获得和分配好物质财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然而,精神文化生活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人民群众在注重物质消费的同时,还注重精神文化消费。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在获得美好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审美生活中不断递进的,人民群众不仅需要有更好的教育、更加稳定的就业、更为满意的收入、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更为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加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加优美的环境,还注重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更加安全的发展。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只是注重丰富人们的“钱袋”,而忽视丰富人们的“脑袋”,先进文化建设跟不上,国民素质跟不上,一味地将文化软实力想当然地当作是“软”的“虚”的,认为只有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的经济收入是实的,必定会忽视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有效设计和有力的政策措施,长期下去,必然会出现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严重失衡现象,出现“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等令人不可思议的社会现象,甚至会导致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万里长城难以守护的重大问题发生。

在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问题上,人与自然之间不协调、不充分、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极易被人们忽视的重大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永恒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从表象看涉及的是生态环境问题,关联着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但是,从本质上看还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并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并不是简单地通过金钱和技术就能解决的战术性、局部性、暂时性的问题。生态文明本质上是关系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到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问题实质上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推动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视野是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寻找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是促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要理念。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如果只是注重功利而轻视伦理(包括生态伦理) ,只是注重经济价值而忽视生态价值,只是注重经济理性而忽视生态理性,只是注重代内价值与代内共同富裕而忽视代际价值与代际共同富裕,只是注重民族的国别的区域的生态环境优化而忽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进地球美好家园建设,必定会导致人与自然之间不协调、不充分、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愈演愈烈。处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无法比肩而立的状态下,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无法实现的。

总而言之,新时代共同富裕着力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围绕的重大主题,都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课题。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条件和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在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进程中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两个“新”,都突出地显示,中国以现代化强国建设创造的文明,是一个包括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种文明要素在内所组成的整体性文明系统,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都是在以经济建设创造物质文明、以政治建设创造政治文明、以精神文化建设创造精神文明、以社会建设创造社会文明、以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生态文明这五位一体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实现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然导致社会和谐稳定,而“社会和谐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结果,社会整体文明的程度直接决定社会和谐的程度。”

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文明协调发展的广度明确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

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急不得又慢不得,更等不得。既要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也要防止一蹴而就的运动式、突击式的举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总体观、全局观、长远观,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和总体性战略的指导思想,将人民福祉置于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立足于全国的大局和全局并把握好长远的发展目标,根据新时代的实际情况,将经济建设推动的物质文明、政治建设推动的政治文明、精神文化建设推动的精神文明、社会建设推动的社会文明和生态治理推动的生态文明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并促进他们之间协调发展,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希冀同一时间同等程度地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共同富裕如何科学地认识并正确地实践的问题,作了十分精辟的重要论述,他说: “我总的认为,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来看。我们要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这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要持续推动,不断取得成效。”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共同富裕实施战略所强调的共同富裕是“总体概念”“要从全局上来看”“对全社会而言”“不可能齐头并进”,都突出了推动新时代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总体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战略性思维,必须以未雨绸缪的眼光和足够的思想准备,坚决防止出现因思维偏差而导致的实践失误。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重要告诫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认识和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思想、社会有机体思想、社会全面生产思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新时代中国共同富裕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格奥尔格·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高度评价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他认为,马克思这个理论的重大贡献是对社会进行了总体性认识,从而把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趋势。格奥尔格·卢卡奇深刻地指出: 马克思的辩证方法,不是从局部的片面的角度认识社会,而是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总体来认识。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位(Vorherrschaft) ,而是总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有决定性的区别。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Herrschaft) ,是马克思主义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马克思正是以基于唯物史观的全局性、整体性、长远性眼光看待社会发展以及客观规律,科学地揭示了社会文明进步必须基于社会全面生产这个基础,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须基于以经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以政治建设推动政治文明、以精神文化建设推动精神文明、以社会建设推动社会文明、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五位一体整体文明相互联结和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以马克思这个社会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相互联系并相互作用的系统严密的有机体的理论为指导推进共同富裕,就必须将新时代共同富裕之路,看作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性建设推动五位一体整体性文明协调发展之路。

推动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切实提高发展的人文性、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要以充分彰显全体人民的主体地位、注重全体人民的主体价值、实现全体人民的美好福祉的深厚人民情怀,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建设推动整体性文明进步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宽广视野,“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要突出经济建设在推动五位一体文明协调发展中的既是基础性也是决定性的作用,大力发展生产力,促使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如果不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不能取得客观实在的发展成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根本无从谈起。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同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新时代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此,必须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运用好不变的辩证法和方法论,把握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我国社会的最大的时空实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生命线、关系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基础上着力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的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以此充分激活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做大蛋糕、做好蛋糕的前提和基础上,按照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切实分好蛋糕。同时,大力发挥科技和人才对于生产力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地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实现各个领域全面协调的整体性高质量发展。

推动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在注重经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的同时,注重政治建设推动政治文明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化建设推动精神文明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社会建设推动社会文明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必备条件、生态建设推动生态文明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基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激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内在动力的重大举措。新时代共同富裕是既要见物又要见人的系统过程。人民立场是根本立场,人民情怀是根本情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共同富裕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共享者。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理念,通过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提高实现共同富裕的程度和水平,通过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时效。还要充分发挥好激励机制、帮扶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对弱势群体的援助机制等体制机制的作用,并切实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有效消除不合理、不合法收入的体制机制,坚决取缔非法收入,规范好权力运行,坚决遏制权钱交易,坚决打击内幕交易、操纵股市、财务造假、偷税漏税等获取非法收入行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动共同富裕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础上,在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同时,胜利完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伟业。

(作者方世南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特聘教授)

相关链接:青马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