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学术研究
段进军:“七个超越”与苏州新制造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1-10-11

【编者按】近日,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教授参加了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三角一体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为“十四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会议结束后,段进军教授在《长三角观察》上撰文,围绕“七个超越”分析以制造业为主的苏州如何快速提高创新能力,强化创新驱动。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七个超越”与苏州新制造的发展

段进军

随着杭州、深圳等地区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苏州如何快速提高创新能力,强化创新驱动,成为时下苏州面临的关键问题。苏州应当实现“七个超越”,以此推动苏州新制造的发展。

1.超越标准化、规模化的工业化思维

苏州已经步入后工业化和创新经济的新阶段,这个时代是消费主权和消费主导的时代。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居民对消费品需求呈现出差异化、个性化和多样性需求。市场需求由正态分布转向长尾分布;市场结构和容量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需要一种新的供给创新,通过产品和产业创新引领市场需求。传统旧制造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和同质化,需要转向差异化、小众化和个性化的思维。新消费是新制造的源动力。

2.超越单纯的制造思维,走向新制造的制造、研发和市场互动融合的思维

旧制造的研发、制造、市场在空间上是分离的。新制造的制造、研发与市场在空间上是互动融合的。研发与制造之间的融合的“灰度创新”,是一种“工程化创新”的能力。中国工程师靠着直觉、胆大和迭代,“以速度换深度”的冲击力,为中国制造赢得了上游的尊重。研发与市场之间融合的“灰度创新”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新制造在研发、制造与市场的互动融合中发展,形成一种新产业生态,这完全不同于旧制造。

3.超越单纯的技术创新的工程师思维,树立“三螺旋”综合创新的企业家思维

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要紧紧围绕着市场的需求,进而推动产业的高端化。如何实现由工程师的思维到企业家的思维转变,这是实现“三螺旋”综合创新的重要选择。这个过程最根本是依靠企业家的创新。

4.超越旧制造依托单纯物理空间和实体空间的思维,加快建立支撑新制造发展的知识空间、网络空间、创客空间的思维

传统工业化时代,区域发展空间更多地是基于物质空间建设,促进物质要素的集聚性。创新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空间强调非物质性创新要素的集聚性,要加快实施“互联网+”、“+互联网”战略,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实现大数据、云计算等与传统制造业之间的有机融合。

5.超越于传统旧制造“存量经济”的板块思维,建立一种新制造的“流量经济”发展节点思维

“节点城市”就是要素的集聚地,是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物流,特别是新思想流的集聚地。苏州建设成为网络时代全球的重要“节点城市”,才能成为一个“流量经济”的中心,也只有这样大量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才能有效地推动现有制造业“存量经济”的战略转型。在工业时代依靠港口,在信息时代依靠高铁和信息网络的节点。高铁和信息的节点构成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6.超越于旧制造线性纵向产业链的思维,建立新制造非线性横向的网络型产业组织新模式

以数据链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形成一个共有价值的产业生态系统,这是信息化包括区块链等塑造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最重要的选择

7.超越于单纯创新要素向苏州的集聚,加快建立支撑新制造发展的区域和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企业的扁平化、网络化、平台化、跨界化这些趋势,必须要通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和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来支撑。必须要加快沪苏同城化进程,以此来推动苏州新制造的发展。

(作者段进军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东吴商学院教授)

相关链接:长三角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