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乡村振兴品牌
方世南 储 萃
光福镇要注重整体规划,立足本镇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地域文化、旅游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实际,科学编制镇文化旅游等专项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确保规划实施到位。
吴中区光福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为总体定位,以红色、绿色、蓝色等五颜六色诠释湖光山色,以风水宝地、信仰之地、生态湿地、养生福地、长寿之地、审美之地等多福之地演绎洞天福地,以“绿色发展,做靓特色”为总的工作基调,着力做优“东片科技、中片工艺、西片生态”的生产力布局,按照吴中区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部署,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抓实干、科学推进,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将乡村振兴化作有力的实际行动,在太湖之滨、十里梅乡的历史文化名镇倾力打响乡村振兴的光福品牌。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光福镇坚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整体性思维。“上接天线”,就是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促进产业发展、人才集聚、文化繁荣、生态美化、组织健全这“五个振兴”上狠下功夫,统筹协调推进,将产业振兴作为根本,人才振兴作为支撑,文化振兴作为关键,生态振兴作为基础,组织振兴作为保障,“五个振兴”齐发力,为光福乡村振兴增添不竭动力。“下接地气”就是将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与本地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着力塑造光福镇得天独厚的“湖光山色,洞天福地”品牌形象。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的指示精神,将光福镇自身的自然优势、民俗风情、福地文化、自然生态、工艺名镇等优势转变为“特色”,彰显出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经济与文化交相辉映的鲜明特点。
光福镇围绕“湖光山色,洞天福地”的个性特征,努力打造“五颜六色、多福之地”的乡村振兴品牌。光福镇“五颜六色”的“色”,主要有“绿色”这个优美的生态环境资源,还有“红色”文化资源,即具有基层党建文化、部队的军事文化、太湖游击队的革命文化资源。光福有全国内陆第一渔港,有太湖流域最大的渔业村,具有丰富的太湖“蓝色”文化资源。光福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机整合“五颜六色”的文化资源,多方发力,涂抹好每一片颜色,使之熠熠生辉。光福镇作为洞天福地的“地”,主要指的是“风水宝地、信仰之地、生态湿地、养生福地、长寿之地、美食之地、审美之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光福镇坚定文化自信,将文化作为一张靓丽的名片,用文化软实力夯实核心竞争力。保护好这一块历史文化悠久的风水宝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起来成为人们的信仰之地。打造绿色生态文化,使光福成为空气清醒、水质干净、土壤肥沃、食品安全、生态宜居的养生福地、长寿之地、美食之地、审美之地。
乡村振兴既要规划先行,又要有先进的理念、充裕的资本、优异的品质、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知名度和美誉度带来的传播力。光福镇要注重整体规划,立足本镇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地域文化、旅游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实际,科学编制镇文化旅游等专项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确保规划实施到位。创新理念,撬动资本杠杆,让资本在乡村振兴中成为活跃的血液。光福镇要大力引进旅游投资商、旅游管理公司、旅游品牌企业,搭建旅游融资平台,发挥好文化旅游产业基金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景区开发建设。光福镇应以旅游强镇和旅游特色乡村为重点,推进乡村旅游连片开发和标准化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差异化打造旅游品牌。着力打造香雪海、中国工艺文化城、千年古刹等龙头景区,形成“以点带线,以线成面”的大景区格局。光福镇坚持在努力做好的同时,还应利用现代信息传播工具,加大乡村振兴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该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作者方世南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特聘教授)
相关链接: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