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17日,《苏州日报》“苏报智库”栏目刊登东吴智库研究员王俊的文章《联动创新助推苏州自贸片区新突破》。文章指出,对于自贸片区现相关的所有事宜,苏州要从全局出发,谋划布置,要发动各个板块和条线参与自贸试验区建设。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联动创新助推苏州自贸片区新突破
王 俊
近日,苏州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建设推进会隆重召开。在推进会上,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吴中、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9个地区的14个国家级开发区,获授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联动创新区。苏州自贸片区正式开启联动创新发展之路。
去年5月,国务院就印发《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支持国家级经开区按程序开展符合其发展方向的自贸试验区相关改革试点。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贸易便利化等重点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级经开区辐射带动作用。这是国家第一次正式明确了自贸试验区与国家级开发区之间的联动发展道路,从而在制度层面上确认了联动发展是各地自贸试验区推进先行先试改革开放举措的重要途径。而此前,全国各地自贸试验也都结合自身特点,采取了不同的联动发展模式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联动发展趋于表面化,实质性突破有限。因此,对苏州而言,如何走出一条具有实质效果有彰显地方特色的联动发展之路,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首要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把联动创新发展停留在口号上,它应该是指导我们工作的一种全新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我们解放思想,要勇于打破自贸片区的地理边界,从无限扩展的认知空间重新认识自贸试验区。要把自贸试验区当作新时代苏州突破重围、实现飞跃的踏板,把一切能为我所用的政策、资源、人才、技术、市场以自贸试验区为平台集结起来,借着先行先试的机制,闯出一条突破瓶颈之路。要把联动创新区当作自贸试验区,不仅是复制推广经验,更是要直接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此放大自贸区试验改革探索的溢出效应。
第二,不能把联动创新发展停留在狭隘的自贸试验区概念上,它应该是苏州经济社会全方位的携手合作。苏州时刻处于一个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紧迫地带,如何能让苏州尽快进入一个悠闲的舒适区,确报苏州始终立于改革的潮头而不倒?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破条线主义、板块主义、本位主义,充分发挥各板块的优势,总结板块和条线的成功经验与创新之举,让板块条线的经验与智慧和自贸试验区的实践相结合,为苏州自贸片区的发展找到彰显地方特色的道路。
第三,不能把联动创新发展停留在形式上,它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实实在在的合作。联动创新发展的基本要义是联合互动,根本目的是实现创新发展。只有自贸试验区与联动创新区共同谋划发展,共同承担风险,共享发展收益,具有实际效果的制度创新才有可能实现。因此,用健全的体制机制来明晰联动创新参与者的利益、规范联动创新参与者的行为,激励联动创新参与者的创新,是当前联动创新发展的首要任务。
第四,不能把联动创新发展停留在市域范围上,它应该是涵盖更广范围的合作发展机制。苏州市内的国家级开放区当然是首要的参与者,但苏州全域各个板块、功能区,江苏省内的另两个自贸片区、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的自贸试验区都是我们潜在的合作者。只要能为苏州自贸试验区的先行先试提供便利和可能,只要能促进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只要能为国家自贸试验区建设积累经验,我们就应该鼓励。
联动创新发展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能简单化、机械化地传递信息、下达任务。千万不要以为自贸试验区建设就是园区的事,只要把国家或省里所有关于自贸试验区的工作要求,由相关部门照单全收、全盘转送到园区即可。尽管园区是江苏自贸试验区在苏州的地理承载区域,但“苏州自贸片区”的名称意味着,它不仅仅是园区的自贸片区,更是整个苏州的自贸片区。因此,对于自贸片区现相关的所有事宜,苏州要从全局出发,谋划布置,要发动各个板块和条线参与自贸试验区建设,而不能把它当作是园区一家的事。
联动创新发展意味着我们可以不拘一格的选择或创造适合自己的联动发展模式。目前各地在探索“自贸试验区+”的联动发展之路时,形成了八种不同模式: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相结合的“双自”联动发展、省域间的自贸试验区的联动发展、自贸试验区与国家级开发区相结合的“双区”联动发展、自贸试验区与各地级市的联动发展、省内自贸片区之间的联动发展、自贸试验区与其他特殊功能区的联动发展、以地理边界为特征的(自贸)区内外联动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借自贸试验区平台进行的联动发展。苏州既可以借鉴兄弟省市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的经验,也可以另辟蹊径走一条自创的联动发展之路。
(作者王俊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自贸区综合研究中心主任,东吴商学院教授)
相关链接: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