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学术研究
周义程:找准监督“小切口” 做足为民“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1-03-31

【编者按】近日,《苏州日报》“东吴观潮”栏目刊登了东吴智库研究员周义程教授的文章《找准监督“小切口”,做足为民“大文章”》,从“精细化专项监督、制度化日常监管、四项监督通融合”三个方面找准监督“小切口”,为姑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古城全面振兴保驾护航。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找准监督“小切口”  做足为民“大文章”

周义程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以实实在在的业绩真正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基层是权力的“神经末梢”,基层治理需要紧盯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从监督“小切口”做实为民的“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要充分发挥监督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推动监督落地。江苏省十三届纪委六次全会指出,要加强分析研判,找准监督重点,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从具体事入手,解决一个问题、总结一类规律、治理一个领域。近年来,姑苏区纪委监委坚决扛起监督首要职责,从一个个监督“小切口”入手,在着力做细做实做优为民“大文章”、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及时总结审查调查、巡视巡察、日常监督中发现的体制问题和制度漏洞,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扎实有效的监督举措为姑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古城全面振兴保驾护航。

一、以精细化专项监督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好巡视发现问题的整改,严肃查处侵吞国有资产、利益输送等问题。

姑苏区纪委监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要求,精细化地做实国有资产专项监督责任,着力增强国有资产专项监督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据统计,自2017年8月以来,区属国资公司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中,超半数涉案人员为国资物业公司人员,且查处的问题均发生在现金收费后的环节。

基于这一情况,姑苏区纪委监委将专项监督焦点对准国资物业公司,针对存在的问题,向国资物业公司的母公司及其党总支制发了《纪检监察建议》。在区纪委监委的精心指导下,该公司采取组织专题学习和警示教育、办理“金融IC单位结算卡”、开发微信公众号端口缴费的“云收费系统”、开展项目内勤人员岗前廉政教育等多项举措,既显著提高了领导班子“一岗双责”意识和被建议单位职工廉洁从业意识,又借助互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有效防范了资金收缴风险,还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缴纳费用。

姑苏区纪委监委通过与建设银行苏州分行党建共建的形式,依托建设银行大数据平台,将纪检监察监督嵌入“云收费系统”中,进一步加强对国资物业公司的专项监督,切实保障了国有资产安全,有效发挥了专项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专项监督收到了良好效果,制度的漏洞被全面堵塞,员工的纪律意识明显增强,资产、资金、财务等重要岗位的廉洁风险大幅降低,公司的效益快速提升。

从全国面上来看,国资物业公司可能存在的账实不符、私设小金库、违规出租出借等廉洁风险,通常是学术界关注较少、纪检监察部门聚焦不多的一个监督领域。姑苏区纪委监委先行先试的创新性探索,不仅为学术界尤其是研究权力腐败和权力监督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具有显著现实意义的研究新议题,还为纪检监察部门如何更加精准地监督国资物业公司的日常运转、更加有效地防范该类国有资产的流失、更加切实地提高该类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二、以制度化日常监督,倾力打造“亲清与共”的政务营商环境

众所周知,基层政务服务大厅是直接为人民群众提供面对面服务的场所,大厅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工作作风和廉洁自律情况如何,来窗口办事的企业和群众感受最为真切,也最能让企业和群众直观地体会到一地一域政务营商环境的优劣。

为了进一步查找营商环境尤其是政务营商环境存在的短板,2020年9月至10月,姑苏区纪委监委启动了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督察,从对政务服务窗口的明察暗访这一小切口入手,发现某街道存在工作人员监督管理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该街道对此高度重视,迅速启动“擦亮窗口”行动,深入开展以案促改、以案促治、以案促建工作,深刻剖析问题根源,迅速落实整改措施,取得了查处一案、警示一片、规范一方的良好效果。

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指出,要做深日常监督,推动监督下沉、监督落地、监督于问题未发之时。姑苏区纪委监委积极围绕市委、市纪委监委和区委主要领导关于纪检监察系统“保障大局积极有为”“在聚焦营造最优环境上用力”等要求,大胆借助制度化日常监督来着力打造“亲清与共”的营商环境。

在助力政务营商环境优化过程中,姑苏区纪委监委始终坚持“完善相关制度”与“改进日常监督”双管齐下,既用健全的制度来保障日常监督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又通过日常监督方式的创新来让相关制度更有效地落地。一方面,配套设计防治政商关系“亲”而不“清”、“清”而不“为”相关制度。出台《姑苏区规范政商交往10+10清单》,既列出十条负面清单来划清政商交往中不可逾越的底线,又列出十条正面清单来鼓励政府与企业正常交往,倡导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精准服务,帮助企业纾危解困。同姑苏区司法局出台涉企轻微违法免罚和一般违法从轻处罚“两个清单”。探索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实施行政指导等柔性措施,促进市场主体依法合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充分体现宽严相济的法治精神。截至目前,已不予处罚或从轻减轻处罚132件次。让企业感受到了执法温度,为打造最舒心营商服务品牌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大胆创新监督方式,通过充分发挥“嵌入式”监督优势来推进日常监督落到实处。全区各派驻纪检监察组充分发挥“近距离”“全天候”优势,监督推动各相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责职能,加快构建“亲不逾矩,清不远疏”的新型政商关系。例如,第三派驻纪检监察组着力推动姑苏区行政审批局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园“全链式”审批服务,全面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系统梳理出三大类69项“一件事”主题清单,服务企业和群众的能力大幅提升。再如,第八派驻纪检监察组持续推动区财政局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出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方案,精心打造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苏州的营商环境排名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例如,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0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中,苏州位居全国第三。姑苏区作为苏州的“硬核”,始终坚持将优化政务营商环境作为助推全市营商环境高质量建设的重中之重。姑苏区纪委监委敏锐地抓住了政务服务和政商关系这个政务营商环境的“牛鼻子”,以精准预防和惩治政务服务窗口的“小微权力腐败”为切入点,以推进相关制度和日常监督的双向互促和共生共融为基本思路,多措并举地推动政务服务生态和政商关系的高质量优化,为国内其他地区优化政务营商环境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姑苏方案。

三、以四项监督贯通融合,精准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

人防系统虽然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但却容易被认为是腐败的低风险领域。而姑苏区委巡察组在聚焦“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开展巡察监督过程中,凭借敏锐的专业洞察力,从人防工程建设中两张财务报销凭证的“蛛丝马迹”中发现了背后可能存在的虚开发票问题,并迅速整理相关材料形成问题线索,交由区纪委监委开展纪律监督和监察监督。相关纪检监察室以此为切入口,深入调查取证,发现了背后的问题,并向相关部门提出了构建权力相对制衡的会审制度、处室间交叉会审或专门会审小组会审制度等一系列专业化的纪检监察建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统筹衔接”。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再次强调,要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不断增强监督治理效能。姑苏区纪委监委和区委巡察机构密切配合,从人防工程建设的一个小细节切入,深挖细查出潜藏的问题,就是充分发挥“四项监督”贯通融合功效的生动体现。

“以小制度养成大规矩,督促制定接地气、易执行、效果好的‘小特精’制度”,是江苏省十三届纪委六次全会对如何开展制度设计提出的一个新思路。姑苏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十分重视围绕“四项监督”开展“小特精”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增强巡察与纪检监察工作合力着力提升监督工作效能的实施意见》《关于巡察发现问题线索的分类处理办法》等一系列简单务实管用可操作的小而精、精而特的制度,对巡察移交的问题线索开通“绿色通道”进行优先办理,深挖细查了一批涉及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的案件。

从制度反腐这一相对宏观的视角来看,姑苏区针对“四项监督”开展的“小特精”制度设计探索至少给我们带来了三点启示:第一,制度反腐的前提和基础是要形成高质量的反腐倡廉制度;第二,既不能过分地强调制度的量而忽视制度的质,又不能简单地将制度的宏大性、多样性和广泛性作为衡量制度质量的标准;第三,高质量的反腐倡廉制度应该体现出针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具体性、精准性、特别性、好操作性和易执行性等特质,而所有这些特质归根结底都体现为制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通过高质量的制度设计来提升制度效能,如何通过制度效能的提升来让制度的笼子更加严丝合缝和无隙可钻,是十分值得深入探究的议题,而姑苏区的相关实践无疑为这种探究提供了一种新可能。

(作者周义程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苏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相关链接:苏州日报苏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