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5月11日,“学习强国”转载了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的观点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该文围绕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涵、剖析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诸多矛盾和挑战、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三个维度开展论述。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方世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强烈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价值导向和实践导向,为我们深刻理解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清醒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诸多矛盾和挑战,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不懈奋发有为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导和实践遵循。
一、深刻理解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贵州聚精会神抓经济建设,一心一意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奋力后发赶超、加快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新路。
贵州在将经济建设当作根本的同时,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导向,努力建立现代经济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不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把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充分激发和释放出市场主体的活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功夫,提高了实体经济水平,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省经济在连续多年高位运行基础上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地区生产总值经济增速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在“十三五”时期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的位次稳步上升,实现了赶超进位的历史性跨越。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县县通高速公路、村村通水泥路、组组通硬化路,通航机场市州全覆盖,市市通高铁即将实现,高等级航道建成里程突破1000公里,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贵州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大幅提高。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跑赢经济增速,义务教育全面覆盖,医疗卫生能力全面提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切切实实的提高。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将现代化中的经济价值与生态环境价值和人的价值结合起来,将代内价值与代际价值结合起来,将民族价值与全球价值结合起来,将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承载力结合起来,将物质富裕与生态环境优化结合起来,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整体性文明进步中推进的现代化,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现代化,是将经济社会发展与增强人民群众源自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机统一起来的现代化,也是通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达到整体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是在绿色科技、绿色创新、绿色增长、绿色生产力中体现出来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绿色现代化。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决不沿袭传统意义的现代化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将代内发展与代际发展割裂开来,将经济增长建立在剥夺资源环境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决不走西方现代化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出一条将人与自然当作生命共同体,以绿色发展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人口均衡发展、生态健康安全的现代化新路。
二、清醒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诸多矛盾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科学论断,充满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表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建成的,必须清醒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在对现代化认识上存在的一些误区。有些人片面地理解现代化,将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对立起来,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富裕化,认为经济快速增长和财富不断积累就是现代化的价值导向,以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助推现代化发展。从物质生活水平定义和衡量生活质量、生活幸福,将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进而倡导高消费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物欲和感官享受作为现代化的标志。将追求经济效益和利润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原则,在经济利润最大化原则驱动下,不断向自然界索取原材料,通过生产转化为人类无限制需要的物质财富。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无视或忽视环境污染。过度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无限制地从自然界获取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和财富迅速积累,从而支撑高消费生活方式。
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还需要攻坚克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任务。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关键,也是重点和难点。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以及完善政策导向方面还需要做许多工作。在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并切实防止污染反弹方面,还有大量艰巨任务。在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方面还需要努力。如何促进环境保护责任制切实发挥作用,从而强化排污者责任,充分发挥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的作用,还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和深入推进。在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还需要深化改革。
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行为上还需要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进动力和最终归宿,也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主体是人,重点和关键也在人。在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奢侈浪费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少数人“土豪”式的生活方式,纵欲而无节制。对种种奢侈炫耀、浪费无度的消费行为,必须进行制约。
三、坚持不懈奋发有为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行胜于言,落脚点是建设。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以生态文明理念建设夯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思想基础,以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制度基础,以生态文明行为建设奠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践基础。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理念建设是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要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这些重要论述都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中思想观念的重要性。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行全面绿色转型,首先要推动思想观念的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观念,推动形成建设生态文明和实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的观念,推动全民形成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观,等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是可靠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围绕如何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如何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如何科学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如何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如何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如何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如何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如何完善现代化建设中的考核评价体系,把生态环境放在现代化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都需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可靠保障。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行为建设是根本举措。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个全民共同建设共同享受的过程。如在国土绿化行动中,如果每个人都植几棵树并加强保护,年年岁岁,日积月累,祖国大地绿色就会多起来,山川面貌就会不断美起来,生态环境质量就会不断提高。推进能源消费革命,不仅要成为政府和企业的自觉行动,而且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只有强化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用品和绿色环保家具、建筑材料等,推广绿色低碳出行,消费节能环保再生产品,才能促进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科学理性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成为时尚,真正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作者方世南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特聘教授。本文为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18JZD007)阶段性成果。)
相关链接: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