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苏州日报》“思想+”月刊2025年3月25日发布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的文章《以爱拼会赢的精气神勇当挑大梁排头兵》,文章表明苏州作为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要自觉地成为挑大梁的排头兵,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全面融入各项国家发展战略。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以爱拼会赢的精神气勇当挑大梁排头兵
- 方世南 -
苏州作为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定位,更有着重大的担当和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在以“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为代表的苏州“三大法宝”激励下,全市上下涵养了一种务实敢闯、爱拼会赢的精气神,始终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责任使命和进取姿态,以推动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骄人业绩,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大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主动作为,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之路,坚持以人文关怀、开放创新、绿色宜居、和谐善治、同建共享的理念,书写着这座始终将人民作为城市主人、将现代高科技创新与历史文化传承紧密结合起来的福气之城的崭新发展篇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苏州要以更强担当落实好挑大梁的重大责任,以走在前、做示范的实际行动当好挑大梁的排头兵。
以勇当挑大梁排头兵的姿态争先创优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其中,他指出,经济大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应有更大的担当。江苏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发展战略中主动作为、协同联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语重心长,为江苏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指明了方向。江苏肩负挑大梁的重任,苏州理所当然要成为挑大梁的排头兵。这既是苏州新时代新征程上一项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苏州有底气、有实力的一种使命担当。苏州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路者和先行者,以占全国0.09%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2%的经济总量,用占江苏6%的陆地面积贡献了全省20%的经济产出,成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级市。苏州凭借深厚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强大的经济实力、领先的产业创新能力、区域协同的显著地位,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一定会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不负使命,积极进取,以苏州一域之光为全国发展大局添彩。苏州自觉地成为挑大梁的排头兵,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会强有力地推动苏州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城市、共同富裕的示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先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典范城市等方向发展。
苏州要成为坚韧不拔、勇毅前行的挑大梁排头兵,就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大力传承弘扬苏州“三大法宝”,继续保持务实敢闯、爱拼会赢的精气神,锚定挑大梁的重要着力点发力,以大力发展人文经济的温度、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力度、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深度,在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战略中不负重托,主动作为,勇立潮头破浪行,敢为人先创新业,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行稳致远,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书写新的篇章。
以提升人文经济发展的温度增强挑大梁的凝聚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人民主体性、实现人民价值以及促进经济与人文交融共进的人文经济,是一种最能产生人心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型经济。只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研究好、发展好人文经济学,明确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和价值取向,大力提升发展人文经济的温度,才能鼓起人民群众勇往直前、创先争优的斗志,增强苏州当好挑大梁排头兵的强大凝聚力,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合力同心创伟业。
大梁是沉重的,非一己之力能挑起;挑大梁的排头兵也不是一个,而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共同体。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则是无穷无尽的。只有广泛集聚苏州全市上下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强大的创新创业创优的整体合力,才能同心同德、众志成城,挑起大梁负重前行。为此,苏州要以人文经济学为导向,通过推动更有温度的高质量发展,凝聚起万众一心挑大梁的民智民力。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3月5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要研究人文经济学的崭新课题:“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2023年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苏州时进一步强调了推动人文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苏州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秉持的务实敢闯、爱拼会赢的精气神,就是在尊重人、服务人、为了人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氛围中形成的精气神,是一种乐观进取、自由奔放、团结协作、开拓奋进的精气神,这样的精气神是一种具有巨大创造力和持久力的精气神。为此,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要高度注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主体性能力和主体性价值,坚信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首要的生产力,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重要任务,充分调动全市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经济理性与人文理性、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等多方面的关系,促进文化与经济相互赋能、融合共进,推动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惠民、以文促业、以文兴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奋勇争先挑大梁成为全体苏州人民的自觉行动。
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力度提高挑大梁的竞争力
当今时代是百舸争流、优胜劣汰的时代,在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前,不进则退,小进也意味着退。挑大梁既要挑得起、立得住、站得稳,还要身手敏捷跑得快。只有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才能促使苏州在全球绿色变革、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中推动生产力发生重大质态提升,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以及前沿技术不断地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后劲和动能,提高争当挑大梁排头兵的综合竞争力。
面对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趋势以及周边城市激烈竞争态势,苏州既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重大挑战,必须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契机,以快速推进科技创新的力度,发展壮大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培植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主自强,在全省挑大梁的行列中始终走在前、做示范、当标杆。
苏州显著的区位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优越的营商环境、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促进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利益协调的政策支持等条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转型、人才竞争、资源约束、协同度不强等多重挑战。要围绕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目标,注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力解决“卡脖子”难题。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支持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苏州智造十大行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量子科技、高端装备等前沿领域,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国际化水平。要加快用数智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推动人工智能在低空经济、医疗、文旅、金融等重点领域的深度应用,加速产业智能化转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苏州数字化治理体系,促进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发展。总之,要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业绩,不断提高当好挑大梁排头兵的能力水平。
以拓展区域协同发展的深度提高挑大梁的创造力
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全面融入和服务国家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苏州勇当挑大梁排头兵的重要着力点。
挑起国家的大梁,只有具备强烈的政治意识、全局意识、竞合意识,才能构建区域发展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共享共同体。苏州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引领,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全面融入各项国家发展战略,不断拓展区域协同发展的深度,提高挑大梁的协同力和创造力。
拓展区域协同发展的深度,首先要做好加强苏州自身协同的文章。要以全市整体一盘棋的科学布局,促进全市各个板块、各个开发区、城乡之间在产业布局、资源共享、生产要素配置、人才流动等方面的协同。为此,要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通过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全市要在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品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形成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以市内全域产业分工合作、资源要素的合理利用形成的强大合力,推动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推动苏州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另一方面,在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要进一步强化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港口等交通的互联互通,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推动产业链深度协同,优化区域分工,聚焦优势产业集群,与周边城市合力共建并形成长三角“研发一制造一服务”全链条机制、长三角人才一体化机制、长三角重点产业链备份机制、长三角科技情报信息共享机制、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机制,并在共建产业合作园区、生态环境联动合作共治、金融合作机制、公共服务和政策协调机制、共建国际化营商环境和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取得新成就,促进资源要素在跨区域流动中得到不断增值,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苏州动能。